毅见第46期:疫情下的风险投资,难言乐观的大环境下仍潜藏机遇
《毅见》是由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担纲的新经济深度评论音频节目,针对新经济行业热门话题、模式、现象、趋势的进行深度剖析,用独特的视角,读懂中国新经济。关注“艾媒报告中心”公众号,查看“毅见”更多内容。
张毅,艾媒咨询创始人CEO、艾媒研究院院长兼首席分析师、中山大学数字媒体专业硕士生导师、广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著有《 互联网+:颠覆还是被颠覆 》《新零售革命-后电商时代的营销哲学》等近20本畅销图书。
张毅拥有近20年的大数据咨询和行业管理经验,长期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零售、产业升级等新经济行业的发展动向,并对行业现状与趋势具有独特的见解以及丰富的研究经验,为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华尔街日报、财富杂志、福布斯杂志、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多家权威媒体特约专家评论员。
毅见,用独特的视角,读懂中国新经济!大家好,我是艾媒咨询张毅。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举世瞩目,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剧烈波动,中国的国民经济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因三大需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国GDP同期下降6.8%,经济出现负增长。
当前,中国的疫情逐步得到稳定的控制,大众的工作、生活开始恢复正常,国内经济回暖。但是,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冲击并未消散。而疫情对经济、政府政策形成的连锁反应,会对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形成重要影响。
疫情之下,今年募资环境不容乐观,募资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新冠疫情使得在资本市场管制和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本来就比较困难的风险投资行业雪上加霜。疫情对风险投资机构基金的提供者——机构LP(有限合伙人)无法正常运作。
疫情导致的出行管制、延期复工以及出行感染风险,使得风险资本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基金投资中的沟通变得尤其困难,难以敲定最终的合作。
不过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地放宽交通管制等,这种情况逐步有所好转。但是,总体的资本市场大环境和新冠疫情的叠加,使得今年风险投资基金的募集变得更加困难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在总体募资难的大背景下,中小规模风险投资机构资金募集可能更加困难。
风险投资行业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已经超过10000多家,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品牌机构和一般投资机构在退出业绩上显著的差距。
而业绩差距进一步导致了风险投资行业第一个环节——资金募集行业的头部效应越加明显。头部机构有足够的资金和抗风险能力可以渡过寒冬,而中小机构甚至在狂风未到来前已摇摇欲坠。
事实上,中国风险投资经过创业板开板后近10年的迅速发展,也到了优胜劣汰,市场份额逐步向头部集中的产业进化阶段。无论有没有疫情影响,整个市场都存在较大分化,作为一种人才、资本密集型产业,遵循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而疫情可能会加速这本来就在进行中的行业调整,对于逐步积累人力资本和管理经验,形成品牌的大机构反而是机会。
再者,募资市场的寒意已经传导至投资端。
疫情不仅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募集形成影响,对于风险投资机构的项目投资同样形成相当的影响。
同样,由于出行限制,以及项目方可能延期复工等因素都会导致风险投资机构在项目筛选时的尽调困难;尽调人员无法实地考察项目,风险投资机构运作中的项目筛选和投资也就基本无法进行。
目前,全球疫情拐点尚不清晰,尤其是美元募资计划为主的机构都会受到影响,这会引起连锁反应,体现在投资端就是投资人在看项目时会更趋谨慎。
加上宏观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大环境导致微观投资风险增大,以及利率下行使得无风险利率降低,所以创投机构很注重投资的确定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目估值砍半已不稀奇。
疫情可能使得投资机构,尤其是头部机构在项目估值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在此情境下,创业企业可能需要在估值层面做相当的妥协。而目前创业公司内部多少都会重新调整估值,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估值调整幅度会更大。
甚至,疫情对风投行业的冲击也不再局限于募投环节,越来越多投资项目业绩增长承压,先前所投个别项目有上市融资计划多选择暂时搁置,项目退出周期被拉长,令大量机构面临更为严峻的投后管理和LP问责压力,LP临时撤资现象也时有发生。
总体来看,疫情影响下,风投行业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但是,“危机”二字自有玄妙。柳暗花明又一村,行业仍然蕴藏着无数的机遇。
尽管募资难度增加,创业公司估值降低,但这并非完全是坏事。当前项目估值加速去泡沫,会更加理性,报价也会更合理,因此也有利于机构抓住机会投资。
疫情期间,整个投资推进并未出现停滞现象。在这过程中,线上开花的经济形态赢得投资机构的青睐。一方面如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生鲜配送等新兴行业;而在复工复产阶段,以在线办公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服务也持续发酵,围绕大众的生活需求的本地服务同样成为风投新热点。
就在3月底,猿辅导宣布完成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这轮融资由高瓴资本领投,腾讯、博裕资本和IDG资本跟投,猿辅导投后估值为 78 亿美元。这一轮 10 亿美元的融资是教育行业迄今为止融资额最大的一笔。交割后,猿辅导成为教育行业未上市公司中估值最高的教育品牌。
确实,在疫情的助推下,在线教育加速渗透,市场增长空间进一步被打开。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2.61亿人,较上年增长25.5%,预计2020年将达到3.09亿人;市场规模同样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2019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2020年有望超过4500亿元。
不过,也值得注意的是,疫情虽然释放了在线教育需求,用户规模短期也呈现爆发增长,但长期的留存依然是行业玩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今全国各地逐渐开学的环境下。
另一方面,处在防疫一线、老百姓最关心的医疗健康行业迎来投资风口。
在此期间,如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企业全景医疗顺利完成B轮超6亿人民币股权融资、医疗器械B2B平台贝登医疗完成由VC机构创新工场领投的亿元级人民币B轮融资。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逐渐扩大,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8.5%至6285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7341亿元。
从短期来看,本次新冠疫情令医药行业备受追捧,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投资高潮,长期来看,此次疫情将改变大众对医疗器械的消费理念,使大众的消费需求被进一步放大。当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鼓励医疗器械技术创新,加大对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相信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同时,疫苗、试剂检测等细分行业也成为风险投资比较好的选择。尤其试剂检测行业,在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很多国家试剂生产能力不足,企业有望迎来新机会。
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产业也应该会是投资热点,企业很可能在新基建的投资中收益。比如通过5G技术对医院进行新建、改造和升级,就是一个朝阳赛道。5G领域的创新仍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随着5G技术融入各行各业,消费者的偏好、生活习惯和方式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或许是投资行业重大的机会。
总而言之,资本市场不喜欢不确定性,疫情之下,资本市场活动整体节奏变慢,行业遇冷、募投资困难在所难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难言乐观的大环境下仍然包含新机遇,随着疫情得到稳定的控制,行业趋好可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也需要保有耐心,积极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现金流动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等待寒冬的过去。好啦,感谢支持,这期就到这里,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