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除了是一次全世界冰雪运动的大聚会之外,还成为了“虚拟人”或者说“虚拟偶像”的大舞台。多路虚拟偶像纷纷登场亮相,看起来着实热闹。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及网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虚拟偶像的核心产业规模从2020年迅猛起步,当年核心产业规模总量达到34.6亿元、带动产业规模为645.6亿元,同比增长量为在70%左右;2022年预计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20.8亿元、带动产业规模为1866.1亿元,增长量近乎翻几倍。
越来越多的产业与虚拟偶像绑定在一起,虚拟偶像产业真有那么诱人吗?
从今天起,艾媒网将推出虚拟偶像系列报道,从市场、形象、消费者等多个维度,分析虚拟偶像市场所潜藏的巨大商机,揭示其发展规律。
系列报道第一篇,从虚拟偶像当前火热的市场状况说起。
关联商机:虚拟偶像“潜值”高
在多档北京冬奥会报道节目中,既有央视新闻和百度智能云联合打造的AI手语主播,又有科大讯飞以央视主播王冰冰为原型制作虚拟偶像主持《冰冰带你说奥运》,央视频里则是腾讯的“聆语”手语翻译,还有央视体育频道里与中国冬奥会冠军互动对话的虚拟主播“天天”,甚至连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视频也设计出了首个体育数字达人Meet GU节目……大量的虚拟偶像集中在冬奥会期间爆发,借助了冬奥会极其难得的视觉商机。
之所以虚拟偶像们纷纷出炉,绝不仅仅是为了奔赴一场冬奥盛会而凑热闹。更多的,还是众多商家看中以虚拟偶像为核心、背后潜藏的关联商机:一个虚拟偶像就能串联起整个产业链的新机遇。
根据稍早前发布的《2020 年虚拟数字人发展白皮书》,虚拟偶像的产业链条自下而上可分为基础层面、平台层面和应用层面。基础层是各种软硬件支撑体系,包括各种基础硬件设备和相应的基础软件;平台层则是像百度、阿里、腾讯等BAT企业,能够串联起产业链多个组分;应用层面则是各种实际的应用场景,类似于今年北京冬奥会虚拟偶像的大量出现,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如果再进一步从各个层面深入剖析,几乎能将更多更细分的行业市场一网打尽。可以说,一个个外表看似活泼可爱的虚拟偶像,背后几乎涵盖了从基础底层到应用层面的产业链条。换句话说,凡是跟虚拟偶像关联的企业,都有机会借助虚拟偶像获得“露脸”的机会。
应用层面: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于商家而言,虚拟偶像在应用层面的商机,更值得期待。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虚拟偶像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如今,虚拟偶像在明星代言、直播带货,以及演唱会、商业演出、新闻主播等方面,已经崭露头角,这些应用将启发虚拟偶像在其他相应领域的涌现。
商家密切关注虚拟偶像的动态,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想通过虚拟偶像抓住用户的心。
一方面,虚拟偶像自身的内容和相关衍生品,有着直接的“吸粉”作用。虚拟偶像本身有着很强的“二次元”属性,手办、唱片等虚拟偶像直接派生的产品,就很能吸引粉丝消费。早期虚拟偶像的代表,如日本的虚拟歌姬“初音未来”,以及微软“小冰”,目前都具备这样的偶像号召力。
艾媒咨询的调查显示,“二次元”最为典型特征的受众群体主要是“90后”、“00后”这些年轻消费者,他们拥有比较强的自主消费能力,并且更舍得花钱。艾媒咨询的调查报告显示,有八成网民为虚拟偶像每月花费在1000元以内,且37.6%的网民表示愿意花更多的钱支持虚拟偶像。
另一方面,虚拟偶像的间接带动作用,同样非常显著。虚拟偶像取代传统代言人的作用,虽然不一定直接促成销售,但可以通过形象展示、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等众多内容或周边衍生品的带动,引导“粉丝”们的消费注意力。
对于商家而言,重金邀请明星代言已是常规手段。但过去两三年来,包括罗志祥、吴亦凡、王力宏等多位明星相继曝出各种丑闻,网红主播薇娅、雪梨等人也相继“翻车”,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所代言的品牌形象——这说明,明星效应是短暂的并且是有潜在风险的——反过来让商家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砸重金请明星作代言,不如考虑花同样的钱打造新锐虚拟偶像。这个完全由人造出来的偶像,听凭调遣,适应各种场合或产品,形象可以不断设计更改,还丝毫不用担心有绯闻或者“翻车”等事件。
艾媒咨询预测,如果能够根据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开发新的“爆点”,实现流量变现或者内容变现,虚拟偶像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势头看好,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市场难度:玩转虚拟偶像并不容易
虚拟偶像尽管市场“钱景”广阔,但玩转起来并不容易。艾媒咨询关于虚拟偶像的相关报告显示,虚拟偶像的生产及运营成本高,入局门槛较高。要想打造出一个形象相对稳定的虚拟偶像,投入少说百万甚至上千万。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虚拟偶像的确串联了多条产业链,但需要商家有足够的实力支撑。实力不够的商家要想涉足全产业链,并不太现实。
目前看,能够制作虚拟偶像的,普遍都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比如日本的初音未来由日本克理普敦未来媒体公司推出;小冰是微软的作品;在冬奥会上出现的众多虚拟偶像,背后都是百度、阿里、腾讯(BAT)这样的大公司。
与此同时,打造虚拟偶像还存在着周期偏长、见效慢的特点,到最后有可能不成功。微软小冰经历过多代升级,目前应用范围依然有限;北京冬奥会上各家互联网大厂推出的虚拟偶像,都是背后“千锤百炼”的结果。一旦虚拟偶像在市场上收效甚微,很有可能导致投入资金后生产内容无法变现。
好在随着人工智能AI进程不断深入,生产内容提速,行业出现规模化发展迹象,虚拟偶像的整体制作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有望在量产模式下逐步降低。百度副总裁吴甜在央视《对话》节目中表示,未来虚拟偶像的生产时长可以按小时计。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指出,主要问题还在于技术和应用之间的巨大鸿沟,“掌握技术的,应用能力相对是弱项;而应用能力强大的,又可能缺乏技术研发和支撑的实力”。他认为,技术和应用二者之间,需要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