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盔一带”催热头盔市场:缺口高达2.5亿个,质量是“头”等大事
“一盔一带”政策发布,安全头盔身份飞涨,一盔难求,引发公众和舆论的关注。近日,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发布了《2020年中国机动车头盔行业商业前景分析报告》,围绕中国头盔行业发展现状、核心数据、上下游产业链、行业问题及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解读。
“一盔一带”催热头盔市场,需求量缺口高达2.5亿个
2020年4月,公安部交管局部署“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并声明自6月1日起,将依法查纠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以及汽车驾乘人员不使用安全带行为。
此项规定一出,令原本沉寂的头盔市场掀起波澜。一时间,头盔市场出现巨大缺口,头盔缺口量高达2.5亿个,按照头盔均价150元/个计算,这一缺口的消费市场价值高达375亿元。
头盔市场上演了疯狂的行情,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涉及头盔的话题热度一直不减。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测系统显示,从“头盔”主题词云来看,“安全”“涨价”始终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新规颁布令市场闻风而动,头盔涨价已是不争的事实。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月13日到18日,野马头盔价格从88元飙升至258元,价格足足翻了大约2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前期抢购口罩的套路又再现,价格飙升之后,很快便有商家眼光“由卖变炒”,令价格更是一再“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从地方到中央,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头盔市场价格暴涨现象采取行动,严厉打击相关企业或个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而涨价之外,令普通消费者担心的倒是头盔质量问题。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总局网站针对60种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了全国9个省(区、市)的57家企业生产的59批次摩托车乘员头盔产品。其中,8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3.6%。不合格项目涉及护目镜、佩戴装置强度性、吸收碰撞能量性能以及耐穿透性能。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普通时期,头盔尚存在生产质量问题,特殊时期,市场需求量急剧增长的情况下,企业、商家一拥而上,由头盔质量所产生的安全隐患更引人忧虑。
头盔使用人群以年轻男性为主,大多数人未养成佩戴头盔的观念
从用户行为调研数据来看,头盔使用人群以年轻男性为主。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头盔使用人群中,男性占比70.11%,女性占比29.89%,年龄集中在18到45岁,占比85.63%。而“安全”是消费者佩戴头盔的主要因素,而天气闷热导致消费者不愿意佩戴头盔。
现在最主要的头盔购买方式是实体店购买,占比40.80%;其次为网上选购,占比39.08%;保险公司赠送、买车时赠送占比较小,仅占15.52%。并且,大家购买头盔时对于不同考虑因素的认同程度不同,对于安全性因素,82.78%的人非常重视,对于舒适性、品牌、价格这三个因素有50%的人都非常重视,认为需要认真考虑,60%以上的人对于美观性因素不是特别重视。
另外,大部分被访者对“一盔一带”政策有所了解。其中,43.10%的人赞成做出统一的强制性规定并赋予法律责任;33.91%的人赞成在倡导规定性的同时,对特殊人群做出强制性规定并设定法律责任;20.69%的人赞成只做出倡导性规定。
可见,现在人们对于“一盔一带”政策都有所了解,主流声音是赞同的,但是对于政策的实施方式有不同看法,大部分人认为强制性规定是必要的,只有少部分人希望只做出倡导性规定或不做规定。
而从公民意识来看,仅有44.83%表示经常或一直戴头盔。而从个人拥有摩托车头盔数量可以发现有88.08%的人至少拥有一个头盔,一个头盔也没有的人仅占11.92%。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大多数人还没有养成佩戴头盔的观念,对于自身安全问题还是时有忽视,不佩戴头盔是一种观念问题而非经济问题。
中国头盔行业缺乏龙头企业,未来应向“品牌化、智能化”发展
头盔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产业链中游为头盔制造商,下游为自行车、摩托车及电动车等需求行业,销售终端分为线上平台销售和线下经销商销售。
整个头盔行业因政策“发热”,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头盔企业起步晚,行业基础较弱。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从注册时间来看,中国超七成的头盔产业相关企业注册成立于5年之内,多数头盔企业较为年轻;从企业注册资本角度来说,头盔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规模,69%的头盔生产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头盔生产企业占比不足10%。
此外,中国头盔高端市场多为国外品牌,国内头盔企业仅占不到10%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低。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头盔行业有望保持增长的良好态势,并实现从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转变的愿景,更向着品牌化、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