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解读 | 海底捞2019年营收265.56亿:96.3%来自餐厅,疫情对未来影响尚无法估算
3月25日晚间,海底捞披露2019年度业绩报告。
2019年,海底捞营收为265.5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69.69亿元增长56.5%。税前溢利为32.47亿元,同比增长48%。公司拥有人应占净溢利为23.45亿元,同比增长42.4%。每股基本盈利为0.44元,拟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15港元。
96.3%收入来自餐厅
公告显示,餐厅经营收入是海底捞的主要收入来源,公司于2019年贡献总收入的比例为96.3%,金额从2018年的164.91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255.88亿元,增长55.2%,主要由于2019年新开308间海底捞餐厅。
餐饮行业营收和利润率受到门店数量、人均消费额、翻台率、成本结构等指标的影响。
在翻台率方面,海底捞从2016年的4.5次提高到2017年的5.0次之后,2018年仍保持了这一水平。2019年,海底捞的年内平均翻台率依然相对稳定为4.8次╱天。
人均消费方面,海底捞的顾客人均消费均逐年提升,但提升幅度均不高。2016、2017、2018年海底捞顾客人均消费分别为94.5元、97.7元、101.1元。据业绩公告,2019年的海底捞顾客人均消费上升到105.2元。
外卖业务增长近四成
除了经营餐厅外,公司还开展火锅外卖以及调味料、食材销售业务。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火锅市场外卖销售、加工零售、酒水饮料和包间等营业额都发生了变动,呈上升趋势。其中,外卖销售额变动率达到12.4%,高于正餐市场外卖销售额(10.67%),说明即时配送的发展给火锅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近年,海底捞的外卖业务有较大增长。据业绩报告显示,外卖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3.24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4.48亿元,增长了38.6%,主要由于外卖订单数量的上升。
海底捞2019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18年12月31日的41.19亿元大幅下降到2019年12月31日的22.22亿元,主要反映业务扩张、偿还租赁负债、偿还银行借款、股息分派及收购一间附属公司的现金流出净额的资本支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海底捞有银行借款1.22亿元。2019年,集团新增银行借款1.22亿元及偿还银行借款4.1亿元。
就2020年的战略规划,海底捞在年报中表示,将继续战略性拓展餐厅网络,包括进一步提高餐厅密度和进一步拓展餐厅覆盖的地区。同时提升就餐体验,继续技术方面的投入,策略性地寻求收购优质资源,进一步丰富餐饮业态。
疫情对未来财务影响尚无法合理估算
2020新冠疫情爆发,餐饮行业无疑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中国零售与餐饮预计损失超10000亿元。
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实体餐饮都选择了关门歇业,其中就包括了火锅龙头海底捞。2020年1月26日,海底捞在官微上发布了一则休市通告,称“即日起至1月31日暂停营业”。1月31日,海底捞再发通告,延长暂停营业时间,后续营业时间将视疫情发展及国家规定另行通知。
随着疫情好转,2月15日,海底捞宣布当天起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南京部分门店逐步恢复营业,但只开放外卖部分。
3月11日下午,海底捞火锅官方微博宣布,其15个城市的85家餐厅将在3月12日起恢复营业。首批恢复营业的15座城市包括:成都、佛山、杭州、海口、呼和浩特、江门、茂名、南京、青岛、三亚、厦门、台州、西宁、湛江、诸暨。
截至3月12日,海底捞堂食已暂停了一个半月。根据海底捞2019年半年报数据,海底捞在全国116个城市拥有550家门店。以此计算,85家门店的恢复运营,占总门店数的约15%。
值得一提的是,据艾媒网此前报道,自1月26日海底捞暂停中国内地的门店营业,这家近两千亿港元市值的上市火锅巨无霸的收入影响可能达到50亿元。
对于疫情的影响,海底捞表示,公司已于3月12日起重新开放大部分关闭的门店,尽管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但上述门店的经营表现正在逐步改善。鉴于疫情情况的动态性质,董事认为财务影响于本公告日期并不能合理估计。
3月26日,海底捞股价一度下跌4.5%。截至发稿,海底捞股价下跌2.56%。
中金报告称,新冠疫情给公司带来短期压力,将海底捞2020年净利润预测下调58%至15亿元人民币,目标价下调16%至37.80港元;维持强于大盘评级,该股仍有长期投资价值,预计2021年翻台率不再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开店也将加速。注:该目标价较上日收盘有21%的上行空间。
艾媒咨询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鉴于海底捞的营收利润情况,以及疫情下的经营影响,对海底捞未来一年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表示“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