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国医节来了:疫情下中医复兴已成大势,中药材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3月17日,中国国医节。
也许你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节日,但它今年却已经是第91年了。
中国国医节起于1929年3月17日,全国281名医药团体代表在上海集会,强烈反对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主管余云岫等人要求废止中医的议案。为纪念抗议的胜利,医学界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淡忘“国医节”的由来及意义。而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在抗疫中“大显身手”,成效显著,不断树立中医自信。“国医节”又逐渐回归到世人眼中。
在无药可治的情况下,我们想起了中医;在对新冠病毒没有有效药物医治的情况下,世界想起了中医中药。中国国医节不该被“遗忘”,疫情需要复兴中医,人类需要复兴中医,中医药发展将迎来最好时代。
复兴中医已成大势所趋
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沉淀的结晶,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到清末2000多年里,中国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正是中医药保护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在抗击乙脑、鼠疫、非典、甲流等传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非典横行时,当时87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老先生临危受命,担任中医专家组组长。其力挽狂澜,迅速扭转局面,创造了中医抗击非典:0死亡、0转院、0感染、0后遗症的伟大战绩。
如今,在汹涌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慢郎中”成为“急先锋”。“让患者尽快用上中药”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共识。同时,中医抗击新冠肺炎的好消息不断传来。截至2月17日,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共计60107例,占确诊总病例数的85.20%。抗“疫”战场上,古老的中医正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成为抗击疫情的利器。
现在疫情在国际上蔓延,危机仍然未去,各国都在学习中国大幅度降低人员流动性的抗疫经验,同时国外消费者对中药疗效信任度加深,中药市场需求扩大。
据路透社近日报道,随着新冠疫情在美国蔓延,美国中草药店生意火爆。纽约唐人街帕特里克·萧表示,原本40磅(约18公斤)药材可供应两三周,但现在几天就卖完了,现在很难找到板蓝根冲剂等畅销品,价格迅速上涨。而在这关键时刻,如果中医能够输入到国外相对困难的疫情地区,不知又能救活多少人。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国际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加强,以及中国出台《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中药文化“走出去”趋势将愈发明显。毫无疑问,复兴中医不仅是疫情所需,更是人类发展所需。
中药材行业将迎来最好时代
2020年新冠疫情过后,不管是对中医人,还是对患者来说,都深知中医愈加成为社会的一种必需,中医药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中药材产业作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产业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并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药材产业将会迎来发展良机。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2021年中国中药材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链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驱动下,中药材的战略地位逐步凸显,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为1018亿元,2018年达到近1246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708亿元,2024年将超过2000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近10%,中药材市场规模扩大前景可观。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国家政策扶持、社会经济奠基、中药技术加持以及中药需求扩大四大要素驱动下,中国中药产业会迎来新的发展良机,倒逼中药材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产业链上、中、下游正不断完善
中药材主要包括上游种植、养殖市场,中游流通市场和下游销售市场三大环节。
中药材种植作为中医药行业上游,是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提取物以及食品、保健品等中药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中药材种植行业的情况,是整体中医药产业链的基础,关系到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在巨大的需求驱动下,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下,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药材产量将会持续增长。2017年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3.5%,种植面积达到3466.89万亩(不含林地和野生药材),家种药材供应量持续增加。
根据《全国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全国共划出七大地道药材产区,分别位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并依据气候条件,因地制宜侧重部分品种药材的种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推进地道药材基地建设,有助于加快发展中药产业,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疫情过后,传统的中药材产业将焕发新生。在巨大的需求驱动以及政策助力下,行业或将迎来“种植热”。而中药材种植的大力发展,将为脱贫攻坚提供宝贵机遇。
中药材种植、养殖、收集后,进入中药材流通市场,随后进入中药材行业中游市场,即中药加工,包括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等。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是中药产业的核心,二者的生产会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
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增速分别在2016和2018年触底回升。中成药方面,2000年至2017年,中成药产量一路上涨。2017年以后,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推行,中成药消费需求趋于合理,中成药产量开始回落,但仍处于一个比较高的产量水平。
而中药配方颗粒或将成为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应用广泛的产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2016年,中国中药配方颗粒市场销售额占饮片市场销售额比重由1.2%增加至6.0%,未来仍有上升趋势。2006-2016年中药配方市场规模由2亿元增加到107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48.9%,预计到2020年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5亿元。
目前,中国中药产业链上、中、下游正在不断完善。下游方面,药企、药店等纷纷拓展网上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覆盖人群;中游方面,中药加工产品正向着深加工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而上游方面,药材育种、种植模式变革、技术服务等因素对中药材种植的影响至关重要。
中药材行业发展挑战仍存
发展向好的同时,中药材行业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医药改革。中国医改继续向深层次推进,医改重点由供给侧转向需求侧,医保部门在医改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国家 4+7 带量采购的实施、限抗升级、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发布、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打击欺诈骗保、整治保健品市场等一系列政策都对当前乃至未来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医药行业仍然面临增速放缓的压力。
二是中医药品质。包括中药原料品质稳定性的挑战,非“地道”产区盲目发展种植,以及大部分中药材尚未开展药品标准体系建设。
三是原材料价格。去年11月22日,央视财经频道曝光了中药材品种近期集中涨价的消息,牛黄、薏仁、茯苓、黄芪、川芎等大批中药材均已开始涨价,其中涨价最为明显的是天然牛黄,三年涨4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药材集体涨价体现中药行业需求旺盛的同时,也给下游市场带来一定的挑战。中药材涨价会导致药企成本上升,一些药企将不得不上调终端产品价格,未来一些中成药或将迎来涨价。
四是中药研发创新能力。根据NMPA(原CFDA)的年度审评报告,国药监通过的中药NDA(新药生产上市注册申请)数量占比极小,2017年仅1个新药获批,而化学药有113个。2018年CFDA也只批准了2个中药新药上市,分别为关黄母颗粒和金蓉颗粒。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药原料往往来自天然动植物,成分复杂,药物作用原理不清晰。研发新药的过程很难像化学药一样标准化,由此造成中药研发创新不足。
产业发展趋势如何?
疫情催化下,中药产业站上“风口”。事实上,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中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19年10月,《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等六大意见。未来,借助国家政策的优势与支持,中药产业将会高速发展。
从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监管严格化、规范化成为大势所趋。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中药产品在生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中药产业也成为国家重点监管产业之一。当下中药市场曾曝出过知名药企药材质量不合格、药品成分掺假、药材物价哄抬、用药不谨慎致人受伤等负面问题,中药产业监管严格化、规范化已是大势所趋。从中药材种植、加工再到中药产品流通,各个环节必将面临严格的监管,一旦相关方触碰监管红线,整个产业发展或将受到影响。
另外,中药品牌延伸,药材后市场发展繁荣。随着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中药传统用法在新中药时代得以回归和升级,也赢得国人重新重视的目光。在这一背景下,品牌中药正在迅速崛起。品牌中药企业在中医药领域长期发展,收获众多消费者的认同从而积累了品牌资产,进而试图借助品牌认同力驱动品牌横向跨越发展,如云南白药、片仔癀等中药巨头企业积极布局中药日化用品、草本化妆品等药材后市场领域,利用品牌声誉带动衍生品的发展,并取得很大的成功。
此外,“中草药+”新模式也是产业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有些企业和乡镇开始探索中草药+旅游、中草药+种植园观光、中草药+养生体验、中草药+文化科普、中草药+购物等多种经营模式,把中草药种植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保健旅游、药材科普、中医养生体验、中医保健产品开发、中医文化宣传等融为一体,将中药材种植园发展建设成中医药旅游生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