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热点监测报告:弹窗广告频繁最引网民反感,多重优惠暗藏“猫腻”

   各电商平台把“双11”从最初的单身节,打造成现在的全民购物狂欢节,所需要的时间不超过10年,并且每年都在创造新纪录。

  通过早早进行广告造势,预热并用多重优惠,双11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参与。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18中国“双十一”电商购物节热点监测报告》,从11月1日开始到11日,全网关于双11的话题热度一路高涨,同时网络热度指数在11日当天达到顶峰。

  12日,各平台纷纷晒出各自平台在11日全天的战绩,天猫的总成交额达2135亿,京东达1598亿元,苏宁易购全渠道订单量增长132%等等,但在巨额的交易量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和“套路”。

  先提价后降价模式制造优惠假象

  根据监测报告,虽然各大主流电商平台及在“双十一”前后均大力推广其优惠力度,但各类玩法却暗藏着多种“猫腻”,首先是虚假价格问题,即商家通常通过各类首先条件,或先提价后降价的模式制造降价优惠假象,吸引消费者消费。例如领券满减优惠,商家上调价格后,再通过领券立减的方式营造出降价假象,刺激消费者的购物心里,同时又严格限制优惠券的使用条件,因此实际上的优惠幅度是很小的,甚至是优惠过后,价格较之前反而升高了。

  对此,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虽然先提价后降价模式能为商家带来短暂的利益,但容易影响用户的消费体验,甚至还会损害电商平台的口碑。各大平台及相关部门机构需要加强对该方面问题的监管。

  仿冒购物APP数量激增

  报告显示,双11前后,网络上出现了数量较多的仿冒主流电商APP的现象,其中被仿冒最多的是手机淘宝,数量高达1148个,其次是拼多多、天猫,数量分别为639个和510个,而京东、美团、唯品会、苏宁易购等电商都在被仿冒的前十名。

  艾媒咨询分析师表示,因双11已成为全民购物狂欢节,期间将产生大量交易,而仿冒购物APP的出现容易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及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消费者在购物期间需要更加谨慎,电商平台和相关机构也应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

  广告、短信轮番“轰炸”

  双11前后,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遭到了广告、短信轮番“轰炸”。各类关于购物狂欢节的广告或推广平台优惠的短信几乎无所不在,见缝插针,无论浏览任何网页,还是打开手机短信,都逃不开这些广告的影子。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报告显示,双11期间,各大主流电商平台为了加大宣传力度,覆盖更广的消费者,在各类传播渠道皆进行了广告投放。数据显示,有33%的受访网民表示双11期间的广告推送是一种滋扰。在对网民收到双11广告推送的主要渠道调查中,电脑/手机桌面弹窗广告居于首位,比重高达80.4%;其次是手机通知栏推送、短信推送,比重分别为60.3%和46.8%。

  而数据显示,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广告推送中,网民对频繁的弹窗广告最反感,占比达63%,其次是手机通知栏推送和商家短信轰炸。

  商家刷好评、刷销量,数据水分严重

  报告透露,针对各大电商平台双11销售数据连年创新高的现象,有过半受访网民质疑这些数据水分严重,其中受访网民认为平台混杂刷单、退单等金额导致数据掺假的比重为29.2%,认为电商平台存在夸大数据情况占比达25.3%。

  近日,新京报还就部分商家在 " 双十一 " 前刷销量、刷好评,来提升商品在 " 双十一 " 的关注度和销量进行了调查报道。在刷单产业链条中,有平台号称 " 有 60 万刷手 ",店家也要求 " 刷手 " 履行货比三家、假聊、收藏宝贝等要求,模拟真实交易以逃避平台监管。

  对此,阿里巴巴于 13 日回应称,今年已通过数据技术主动风控识别出 2800 多个刷单团伙,联合执法部门,打掉傻推网、整点抢、牛刷刷、蓝天碧水、蓝天网等大型炒信平台。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各平台公布的双11销售数据都会引来网民热议,因缺乏相关权威机构的监督,其公布的数据真实性容易引起网民质疑。实际上,各电商平台公布的销售数据更大程度上只是为自身进行营销传播提供素材。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表明,虽然今年双11的商品更丰富,优惠力度也大,但网民参与热情却降低了。数据显示,有超四成受访网民均表示自己今年参与双11的热情降低了,同时购物投入的金融也减少了。

  对此,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经过十年的发展,“双十一”电商购物节已发展成为全民消费狂欢节日,参与活动的电商平台在不断增加,但各平台商家更多是营造全民购物的氛围,制造营销卖点,噱头意义更大,这也是的消费者的参与热情逐步退却,回归理性。

  此外,虽然“双十一”覆盖的消费者规模不断扩大,但诸如虚假价格、广告骚扰等各类衍生问题却影响着用户的消费体验及平台口碑。平台在交易量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平台的监管和用户的体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