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媒咨询 | 2023-2024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发展及标杆案例研究报告
- 报告节选
- 报告目录
十八大以来,“反食品浪费”消费理念成为共识,临期食品的处置和销售引起社会关注。艾媒数据显示,2022年临期食品行业加速发展,市场规模达337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临期经济或将从小众需求变成一个全新行业风口。临期食品作为零食行业调整阶段的新兴业态,仍处于发展早期,但可发掘空间巨大,临期特卖加速行业呈现连锁化、品牌化的扩张趋势。(《艾媒咨询 | 2023-2024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发展及标杆案例研究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52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consumption concept of "anti-food waste" has become a consensus, and the disposal and sale of temporary food has aroused social concern. IiMedia Research data display,in 2022, the temporary food industry will accelerate its development, with a market scale of 33.7 billion yuan. It is expected that in 2025, the market scale of China's temporary food will reach 40.1 billion yuan, and the temporary economy may turn into a new industry outlet from niche demand. As an emerging business form in the adjustment stage of the snack industry, temporary food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but it can explore huge space. The temporary special sale accelerates the expansion trend of chain and brand in the industry.(“iiMedia Report | 2023-2024 Development and Benchmarking Case study of China's immediate food industry”full version has 52 pages,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 button at the bottom of the article to download the report)
核心观点
市场规模:2022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为337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401亿元
随着消费方式的转变,临期食品渐成市场热门产品。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临期食品行业加速发展,市场规模达337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临期经济或将从小众需求变成一个全新行业风口,加上临期食品新业态的出现,持续受到资本关注,行业未来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用户调研:超五成消费者关注临期食品安全,包装、品牌渐受消费者看重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食品安全、保质期和标签信息较受消费者关注,占比均超五成;外观包装和品牌知名度愈发重要,占比分别为49.77%、40.46%。临期食品因临近保质期面临变质风险较大,严重时甚至危害消费者健康。包装完整、品牌知名度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消费者顾虑,商家在销售临期食品时应加强对临期食品管理制度的培训。
趋势分析:行业亟待加强监管,推动临期食品朝规范化、健康化发展
十八大以来,“反食品浪费”消费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临期食品的处置和销售引起社会关注。相关企业虽有制定临期食品管理措施,但临期时间界定差异较大,规则各异,食品安全、过度消费等问题逐渐突出。临期食品供应体系不稳、商业模型尚未完善、消费者心智存在变数等行业问题有待解决。
以下为报告内容节选:
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随着消费方式的转变,临期食品渐成市场热门产品。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临期食品行业加速发展,市场规模达337亿元,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契合零食产业增长,预计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临期经济或将从小众需求变成一个全新行业风口,加上临期食品新业态的出现,受到资本持续关注,行业未来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中国临期食品行业注册企业量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临期食品相关企业总注册量达124家,行业参与者增多,市场竞争加剧;2022年临期食品行业企业注册量稍有回落,有62家。随着线上电商的发展,线下零售渠道经历调整重塑,行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市场红利吸引众多玩家布局临期食品赛道,众多临期食品专营品牌涌起,促使临期食品行业商业模式渐趋成熟和供应链平台日趋稳定。
中国临期食品行业经济驱动因素
数据显示,2014-2022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保持持续增长,2022年分别达36883元和24538元。目前,生产生活持续恢复,消费市场供应充足,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回暖,消费者信心得到增强,临期食品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临期食品产业图谱
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画像
中国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频率和推荐意愿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38.9%消费者一周或一个月购买1-2次临期食品,消费频率较高;有超八成消费者愿意向他人推荐临期食品。临期食品的销售既减轻商家的库存积压,避免食物浪费,又让消费者享受了低价,让很多消费者成为临期食品的忠实粉丝并乐于推荐,产品消费意愿较高。
中国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渠道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线下渠道中,分别有65.3%、61.7%的消费者在商超和折扣店购买临期食品;线上渠道中,分别有67.7%、57.4%和56.8%的消费者在综合电商平台、特卖APP和线上商超购买。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线下超市、专卖店打折较多,消费者经常在线下购买。近些年,随着电商平台的普及、“宅经济”的发展,线上渠道愈发受到欢迎,赶超线下态势明显。
中国临期食品行业竞争情报案例:好食期
中国临期食品行业竞争情报案例:好特卖
好特卖HotMaxx隶属于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折扣商品的连锁品牌。目前销货渠道分为线上APP“推推购”以及线下实体店,线下门店数量超500家。好特卖融资轮次较多,截至2023年1月底,好特卖披露已完成5轮融资,最新融资时间为2021年8月。
中国临期食品行业竞争情报案例:嗨特购
2023-2024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发展与消费需求趋势分析简要概括(详细趋势分析请查阅完整版报告)
临期食品品类多元,涵盖日常刚需,市场前景较为广阔。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八成消费者在未来仍愿意购买临期食品。购买临期食品已成一种流行的消费方式,消费者欢迎程度较高。临期食品作为零食行业调整阶段的新兴业态,仍处于发展早期,但可发掘空间巨大,临期特卖加速行业呈现连锁化、品牌化的扩张趋势。
本文内容节选自艾媒咨询发布的《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发展及标杆案例研究报告》,完整版报告共52页,点击文末下方链接可直达完整版报告。
关于艾媒咨询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始于2007年,是全球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国家高新科技企业,拥有独立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大数据监测系统。 秉承“用数据让所有决策都有依据”的使命,艾媒咨询聚焦新技术、新消费及新业态,通过“大数据挖掘+研究分析”双引擎,以市场地位、消费洞察、商业趋势研究为核心,服务客户的整个成长周期。iiMedia Ranking(艾媒金榜)是艾媒咨询旗下中国新消费品牌评价机构,依托iiMeval大数据评价模型,为消费者提供客观的品牌信息及购物消费指南。
艾媒咨询通过深度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输出有数据、有观点、有理论支撑的大数据研究成果,每年公开或定制发布新经济前沿报告超过2000份,覆盖了食品、饮品、餐饮、家电、家装、汽车、鞋服、医药、美妆、宠物、母婴、信创、数娱、金融等行业及国潮经济、跨境电商、夜间经济、冰雪经济、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业态。艾媒咨询的数据报告、榜单、分析师观点平均每天被超过100家全球主流媒体、1500家(个)自媒体与行业KOL引用,覆盖语言类型包括中、英、日、法、意、德、俄、阿约二十种主流官方版本。
艾媒是中国科协九大代表优秀重点研究项目承担单位、广东省大数据骨干培育企业、广州市创新标杆企业、广州市首批人工智能入库企业、广州市“两高四新”企业。基于公司独立自主研发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CMDAS)” (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16B010110001) ,艾媒建立了面向全球的宏观数据、商业趋势、市场进入、竞争情报、商情舆情、消费行为、销售数据及营销效果等多维度的线上、线下大数据监测与分析体系,累计成功为超过3800家政企机构提供常年大数据咨询服务。艾媒也是广州市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研究课题、广州市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项目等重大课题的承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