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左右,灵活用工行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劳动者生计问题和城镇就业压力,成为了吸纳就业蓄水池。目前,思维活跃、擅长创新的大学生毕业群体成为灵活就业的主力军,2020-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

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精品决策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劳动者需求调研数据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劳动者需求调研数据 科技消费 用数据说话
  • 报告节选
  • 报告目录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左右,灵活用工行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劳动者生计问题和城镇就业压力,成为了吸纳就业蓄水池。目前,思维活跃、擅长创新的大学生毕业群体成为灵活就业的主力军,2020-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

  在疫情使得全球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大力支持灵活就业,助力就业回暖和恢复经济,灵活就业不但降低了企业的用工风险和用工成本,而且对于解决蓝领技工市场巨大空白,和劳务市场无序流动导致的企业运营成本问题,有着巨大帮助,从而达到提高全社会用工效率的目的。伴随着新技术的运用、新行业的崛起,越来越多公司开始聘用临时性的专业人才。(《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26页,可点击文章右侧浏览高清报告按钮进行报告浏览)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number of flexible employment employees in China reached about 200 million in 2020. While solving the livelihood of workers, it alleviated the pressure on urban employment and became a reservoir for absorbing employment. At present, the number of flexible employment in China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group of college graduates with active thinking and good at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flexible employment. In 2020 and 2021, the flexible employment rate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exceeded 16%.

  Under the severe global employment situation during the epidemic period, China has vigorously supported flexible employment to help the recovery of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recovery; Secondly, flexible employment not only reduces the employment risk of enterprises, but also reduces the employment cos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of great help to solve the huge gap in the blue collar technician market and the increase of enterprise operating costs caused by the disorderly flow of the labor market, so a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efficiency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whole society. With the new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rise of new industries, more and more companies begin to hire some professional talents to join temporarily.(“iiMedia Report |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report of China's flexible employment industry in 2022”full version has 26 pages,please click the Browse HD Report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article to browse the report)

  核心观点

  就业规模: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率超16%,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达2亿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左右。灵活用工行业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劳动者生计问题和城镇就业压力,成为了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目前,思维活跃、擅长创新的大学生毕业群体成为灵活就业行业的主力军,2020-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

  用户调研:五成的中国劳动者将灵活就业作为兼职,寻求时间匹配度

  调研数据显示,有五成的中国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的首要原因是,可作为兼职的选择;其次,时间灵活适合自己。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不少人越来越喜欢灵活就业,不光能让自己感觉时间自由,而且还可以多方面选择行业种类。灵活就业的劳动者中,已婚已育人群占据大多数,灵活就业的工作方式能让他们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

  发展趋势: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在经济背景助力下扩张,在新兴行业将会获得普遍运用

  在疫情使得全球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大力支持灵活就业,助力就业回暖和恢复经济。灵活就业不但降低了企业的用工风险,也降低了用工成本,而且对于解决蓝领技工市场巨大空白,和劳务市场无序流动导致的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的问题,有着巨大帮助。从而,达到提高全社会用工效率的目的。伴随着新技术、新运用、新行业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公司开始聘用临时性的专业人才。

       以下为报告内容节选:

 

  灵活用工行业基本概念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定义,灵活用工是一种三角雇佣关系,即劳动者和代理机构签订雇佣合同,但实际就职于第三方企业,完成第三方企业要求的工作任务并接受监督。作为一种新型用工模式,灵活用工近年来不断得到发展,对社会治理和资源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发展驱动力:新职业兴起

  2020年7月,为助力“新冠肺炎疫情” 防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促就业拓岗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9个新职业。此外,还发布了“直播销售员”“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等5个工种。这是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颁布以来发布的第三批新职业。

  灵活用工行业发展驱动力:失业人口增加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突破千万人,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灵活就业,这为灵活用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灵活用工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上,释放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当社会劳动者过多,求职者的职业需求也更加灵活多变,就需要灵活用工平台为劳动者增加就业的机会,精准调配岗位,让其能找到更适合的工作岗位,以及可以平衡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从业规模

  2020年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左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劳动者生计合城镇就业压力,成为了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目前,思维活跃、擅长创新的大学生毕业群体成为灵活就业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20-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出国深造人数有所减少,更多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等新模式。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投融资数据监测(一)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投融资金额,接近一百亿人民币,到达近年来的顶峰状态,而后在2021年直线下降,仅有8.31亿人民币。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投融资数据监测(二)

  数据显示,中国灵活用工行业投资轮次,主要集中在A轮融资及以后。被投资的企业大多是有团队、有以产品和数据作为支撑的商业模式,均在业内拥有领先地位。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投融资数据监测(三)

  数据显示,好未来(学而思)在灵活用工行业投资数量,最多达13起,投资金额最高的投资机构是凌波资本,达26.2亿人民币。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产业链图谱

  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劳动者用户画像

  2022年中国劳动者选择灵活用工原因调查

  调研数据显示,有五成的中国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的首要原因是,可作为兼职的选择;其次是,时间灵活适合自己。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灵活就业,不光能让自己感觉时间自由,而且还可以多方面选择行业种类。灵活用工的劳动者中,已婚已育人群占据大多数,灵活就业的工作方式能让他们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

  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劳动者收入调查

  调研数据显示,中国43.8%的灵活就业劳动者的收入在五千元以内,56.2%的劳动者收入超过五千元,其中,有10.4%超过一万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灵活就业劳动者面对众多劳动任务时,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劳动不分形态,在努力工作情况下,灵活就业劳动者就有机会获得较高的收入。

  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主要痛点调查

  调研数据显示,有近六成劳动者认为,在灵活就业中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非全日制劳动关系都属于灵活用工的背景下,双方随时解约都不属于违约。这虽然促进了就业流动性,节约了企业的程序成本,但也会给劳动者带来稳定性差的不良印象。

  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劳动者期待调查(企业方面)

  调研数据显示,有四成灵活用工劳动者是与第三方平台(劳务派遣等公司)签订劳动合同,32.7%无签订任何形式合同。灵活用工劳动者对企业最期待的是能在合同中明确相关细则,规范所能享有的保障权益;其次是,能缴纳五险一金、与用工企业(平台)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劳动者期待调查(政府方面)

  调研数据显示,灵活用工劳动者期待政府方面,能加强工资支付的保障(58.4%),以及改善社会保险政策(55.0%)。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灵活用工兴起年限较短,行业规范还存在一定漏洞。随着近年来,快递小哥、网约车驾驶员、外卖送餐员、网络直播等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灵活用工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出台,灵活用工劳动者所期待的内容将更加完善。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灵活用工行业具有减少显性成本、缓解裁员压力、转移用工风险、降低部分隐形员工成本、精简架构和节省人力资本等特点,使得企业具有巨大的需求,从而使灵活用工行业的发展势头已不可阻挡。首先,在疫情使得全球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大力支持灵活就业,助力就业回暖和恢复经济。灵活就业不但降低了企业的用工风险和用工成本,而且对于解决蓝领技工市场巨大空白,和劳务市场无序流动导致的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的问题,有着巨大帮助,从而达到提高全社会用工效率的目的。

  伴随着新技术、新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公司开始聘用临时性的专业人才,但在雇佣某些稀缺人才时,也要付出高昂的用工成本。对于求职者而言,为了更好地将自我价值更大化,也会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与公司变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此一来,既能防止空档期,又能灵活分配自已的上班时间,掌握自我挑选工作的支配权。因而,无论是公司视角或是个体视角,灵活就业在新兴行业有着很高的需求市场,将会获得普遍运用。

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左右,灵活用工行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劳动者生计问题和城镇就业压力,成为了吸纳就业蓄水池。目前,思维活跃、擅长创新的大学生毕业群体成为灵活就业的主力军,2020-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

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精品决策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劳动者需求调研数据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劳动者需求调研数据 科技消费 用数据说话

关于艾媒咨询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始于2007年,是全球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国家高新科技企业,拥有独立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大数据监测系统。 秉承“用数据让所有决策都有依据”的使命,艾媒咨询聚焦新技术、新消费及新业态,通过“大数据挖掘+研究分析”双引擎,以市场地位、消费洞察、商业趋势研究为核心,服务客户的整个成长周期。iiMedia Ranking(艾媒金榜)是艾媒咨询旗下中国新消费品牌评价机构,依托iiMeval大数据评价模型,为消费者提供客观的品牌信息及购物消费指南。

艾媒咨询通过深度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输出有数据、有观点、有理论支撑的大数据研究成果,每年公开或定制发布新经济前沿报告超过2000份,覆盖了食品、饮品、餐饮、家电、家装、汽车、鞋服、医药、美妆、宠物、母婴、信创、数娱、金融等行业及国潮经济、跨境电商、夜间经济、冰雪经济、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业态。艾媒咨询的数据报告、榜单、分析师观点平均每天被超过100家全球主流媒体、1500家(个)自媒体与行业KOL引用,覆盖语言类型包括中、英、日、法、意、德、俄、阿约二十种主流官方版本。

艾媒是中国科协九大代表优秀重点研究项目承担单位、广东省大数据骨干培育企业、广州市创新标杆企业、广州市首批人工智能入库企业、广州市“两高四新”企业。基于公司独立自主研发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CMDAS)” (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16B010110001) ,艾媒建立了面向全球的宏观数据、商业趋势、市场进入、竞争情报、商情舆情、消费行为、销售数据及营销效果等多维度的线上、线下大数据监测与分析体系,累计成功为超过3800家政企机构提供常年大数据咨询服务。艾媒也是广州市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研究课题、广州市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项目等重大课题的承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