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民营金融博物馆的告别

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及典型地市发展研究报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消费能力提升,大众对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和更深的认同感,博物馆逐渐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全球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及典型地市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

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及典型地市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
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及典型地市发展监测数据 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及典型地市发展监测数据 旅游产业 用数据说话

  如果你熟悉中国近现代史,就一定听过曾有东方“华尔街”之称的天津解放北路。

  清朝末期,天津被迫辟为通商口岸。凭借着临近老龙头火车站(天津站旧称)和海河码头,解放北路成为了历史聚光灯下的一方舞台。洋行、银号、花园、办公楼……解放北路曾是外国金融家眼中的“风水宝地”,影响着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的金融业。

  烟云散去。现在的解放北路因拥有着密集而丰富的历史建筑,是游客们来到天津时不能错过的“打卡地”,解放北路City Walk路线还被视为“欧洲的平替”,在社交平台上有着相当的人气。

  在众多“打卡点”中,天津金融博物馆门前的金融牛拥有着不小的热度,暗色的牛身之上,许多位置被“盘”出了黄铜的本色。

  然而,告别总是不期而至。今年2月19日,天津金融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正式对公众告别,宣告永久性关闭,结束了在解放北路上的13年运营,金融牛雕塑也“择日将被迁移”。

  “作为民营非营利的公益机构,多年来在没有任何财政拨款和商业赞助的情况下,博物馆坚持免费开放,公益运营,长期承担亏损。三年疫情更加重了博物馆的负担,我们穷尽了所有努力,仍然无法缓解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在告别的文章中,天津金融博物馆这样写道。

  “可惜了”“大学时全专业一起去过”“这个馆开在这挺有文化氛围的”……虽不曾引发热议,这座“小众博物馆”的关闭还是在互联网上带来了小小涟漪。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天津见到了天津金融博物馆的馆长邵颖。从高龄志愿者到学生“馆长”,从博物馆婚礼到弹簧地板……邵颖讲述了许多天津金融博物馆闭馆背后的故事。

  邵颖说,闭馆文章发布后,天津金融博物馆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心和问候。这种关心令她意外,也让她倍感温暖。邵颖还说,博物馆此次关闭已成定局,未来是否会另迁他处尚不确定,但金融牛雕塑将暂时留在原地。“等有了新家,我们一定会接走它。”邵颖表示。

  仅以此文记录一家民营金融博物馆背后的人和事。

今年2月19日,天津金融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正式对公众告别,宣告永久性关闭,结束了在解放北路上的13年运营。本报记者 杨希 摄

  闭馆背后的三个原因

  3月的一个早晨,记者在已闭馆的天津金融博物馆见到了邵颖。

  邵颖是天津金融博物馆的现任馆长,在博物馆刚刚成立不久,她就到馆工作了。邵颖一头卷发,身材挺拔,说着带有天津口音的普通话。如果不是她本人说起,你绝无可能将她与“临近退休”联系到一起。

  正如告别公告所说,天津金融博物馆大门紧闭。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从建筑侧后方的半地下小门进入了博物馆。

  博物馆内部灯光昏暗,馆藏展品基本已经撤走,展板也有大部分已经拆下,工作人员凭借记忆对记者介绍了此前的布展情况。据介绍,天津金融博物馆陈设有“历史与现状”“金融与我们”“中国金融史”等常设展览,展现金融的历史与当下。

  工作人员介绍道,博物馆里的北洋金融街,曾经是最受博物馆参观者欢迎的一个展厅。

  在这个展厅里,博物馆按照曾经的北洋金融地图,缩小比例复制了包括新华信托储蓄银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等在内的代表性建筑的模型。加上地面也辅以旧时的地图,许多参观者来到这里都会流连许久。如今,这些模型也已经撤走。

  走在昏暗的展馆中,邵颖也对记者谈起了天津金融博物馆闭馆背后的三个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这幢接近“百岁”的建筑已无法保证博物馆的安全运营。

  天津金融博物馆所在的建筑是法国俱乐部旧址。公开信息显示,这座建筑兴建于1931年,是由法国公议局出资建设的法国侨民娱乐场所。当时法国商会也在此驻扎,因此这里也是法国商人聚会的场所。2013年1月,法国俱乐部旧址被评为天津市人民政府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建筑目前已经有一定的危险了。”在底层的两个展厅里,邵颖给记者指出了几处建筑破损的位置,肉眼可以看到有墙皮等剥落,个别地方露出了内部结构,地面上还有坠落的墙皮和砖石碎块。

  邵颖说:“所以我们去年4月份就停止散客接待了。团体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工作人员控制参观路线,散客就不太好安排了,我们也怕出危险。”

  事实上,一幢接近百岁的历史建筑就如同年迈的老人,“修修补补”是家常便饭。

  开馆十三年来,天津金融博物馆还经历过多处外檐掉落、吊顶上的灯罩砸落等,加之解放北路原本就地势低洼,在雨季,雨水还曾倒灌进馆内,损坏了不少底层的展柜和展板。

  邵颖介绍,最初博物馆开业时,法国俱乐部旧址经政府协调允许该馆永久免费使用,这些年博物馆也维护着这座建筑的状态,为此花费不少。但近几年建筑状况堪忧,金融博物馆也曾想过对建筑进行进一步修缮,但修缮和加固这类历史建筑的程序和成本远非一家民营博物馆可以承担的。

  除了建筑的原因,邵颖也提到了另外两方面原因。“过去十几年博物馆是纯公益性质的,包括水电、人工等等,我们已经投入了上千万的资金,这部分压力比较大。另外就是三年疫情,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雪上加霜。其实我们也是竭尽所能想把馆做下去,但是确实是无能为力了。”邵颖说道。

  金融牛的去与留

  其实,邵颖和博物馆的团队曾积极与相关部门申请汇报问题,但未能得到具体回复。

  “在2023年4月到11月期间,博物馆多次向政府汇报相关困难,政府表示未来有希望将博物馆纳入到新的天津金融街项目中来,我们抱着期待在做最后的坚持。”邵颖说道:“直到10月,博物馆大致了解到由于时间错配问题,很大可能赶不上金融街建设这趟车,但还是积极和政府保持沟通,希望重新选址。”

  所期待的事情没有发生。

  2024年春节后复工的第一天,邵颖接到通知,金融牛雕塑可能随时被迁走。“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基本判定,博物馆重新选址筹建没有希望了,这时候才对外发了闭馆的公告,也是对最终撤出建筑做出说明。”邵颖说道。

  事实上,这只金融牛在解放北路上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了。

  金融牛的全称,叫做中国金融牛,它由金融博物馆首创、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女士题词。青铜铸造的中国金融牛借鉴了唐代“五牛图”的气韵,融合了犀牛、水牛的体相,辅以春秋刀布币镶嵌,铭刻了三千年的金融源流。

  最初,很多人特意为了“执牛耳”远道而来。现在仍然肉眼可见,牛的耳朵和身体上的许多部位,被“盘”出了黄铜的本色。现在,仍然有游客在游览解放北路时为它驻足“打卡”。

  谈起金融博物馆的关闭,邵颖说她的情绪很复杂,眼中也有些发红:“我从基层员工一步一步做到了管理层,我陪着博物馆一起成长,它有点像我的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到经历各种高光时刻,再到不得不说再见,有喜悦也有很多不舍和留恋,更多的可能是无奈。”

  也许是闭馆的公告起了作用,也许是社会的关注改变了金融牛的命运。在发出闭馆公告后,天津市和平区的相关领导也到博物馆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并做出了暂时不会迁走金融牛的承诺。

  邵颖表示,在闭馆前一个月,各位员工开始妥善安排各自岗位的事项以及馆内的“家当”。“我们和暂时牵不走的金融牛做了告别,每位同事都抚摸了大牛,执牛耳,摸牛尾,意思是让它好好看家,等有了新家,我们一定会接走它。”邵颖说道。

  “我们特别能折腾”

  告别一家民营金融博物馆,于工作人员而言,是告别一段经历,更是告别一段回忆。谈起曾经的高光时刻,邵颖说:“我们比起一般的博物馆,按天津人讲话,我们特别能折腾。”

  “折腾”在哪?

  邵颖谈起,比起一般博物馆,天津金融博物馆很早就采用了沉浸式体验的布展方式。早在十几年前,馆里就设置了老账房、老当铺、“一百万”、“21根金砖”等一系列的金融场景,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很多游客都来拎拎我们的大金砖有多重。”邵颖笑道。

  此外,博物馆还举办很多金融文化主题活动,包括金融藏品博览会、江湖沙龙、新年音乐会、读书会、博物馆下午茶等等。甚至,博物馆内还为志愿者举办过婚礼。当时两位新人在仪式中肩扛博物馆的展品“一百万”和“21根金砖”,寓意财富满满。

  其实,这些邵颖口中的“折腾”,也获得了许多认可。譬如,天津金融博物馆曾连续荣获天津市民政局授予的“天津市4A级社会组织”,在2013至2019年天津市博物馆纪念馆的年度绩效考评中,博物馆一直获得优秀的成绩。“我们率先尝试迈出的每一步后来都形成了全国各地金融博物馆的样本。”邵颖说道。

  在天津工作的董先生和儿子就曾经参加过博物馆的活动。董先生对记者回忆,过去他也没有深究过博物馆是谁来出资,他认为博物馆“挺有人情味,人文气息也比较浓。”董先生回忆:“博物馆对天津近代的发展情况有个比较好的一个介绍,作为天津人也感觉应该有这么一个地方去展示这些东西。”

  事实上,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见证,也是教育和启发未来的重要场所。

  董先生的儿子就曾在高中时期参加过博物馆的“我来当馆长”,对解放北路和博物馆进行讲解。董先生对记者说道:“孩子当时挺感兴趣,反反复复修改他的稿子,当时还挺认真地做了视频。我们孩子参加过之后,他在解放北路上碰见过外国人,还给他们讲解呢。”如今儿子在海外求学,听到闭馆的消息也十分伤感。

  “我们还真想着博物馆下午茶这些活动以后还去参加,也真是挺惋惜。”董先生这样说道。

  通过“折腾”,博物馆聚集起了许多“粉丝”,塑造了共同的回忆。邵颖认为,这才是博物馆最珍贵的“镇馆之宝”。

  天津金融博物馆资深志愿者刘钟鑫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刘钟鑫于1940年从河北老家来到天津,在庆丰银号工作,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金融人生。此后,刘老先生长期在金融机构任职,直到73岁正式退休,亲身经历了近现代金融的变迁。刘钟鑫退休后在天津金融博物馆担任了七年志愿者,直到因病无法继续。

  邵颖回忆,刘钟鑫老先生无论寒来暑往,始终坚持每周到馆义务讲解,风雨无阻。他的讲解获得了广泛赞誉,被大家亲切称为“金融博物馆之宝”。“到2017年,刘老先生因病无法继续从事志愿者工作。后来,他将多年收藏的银行表单、票据、文献等金融藏品,以及珍爱的绸质长袍捐赠给了博物馆。”邵颖说道。

  在采访中,邵颖也特别表示了感谢:“宣布闭馆后很多观众为我们发声。我们对这些观众万分感谢,大家对博物馆的祝福和鼓励我们都记在心里,希望我们今后还能再见面,再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

  民营博物馆的“生生死死”

  天津金融博物馆的困境,不仅仅属于这一家民营博物馆。事实上,这些民营展馆的困境,曾在过去数年里被反复讨论。每当一个节点性事件发生,总引来唏嘘或感叹。

  其实,从全国来看,民营博物馆的数量已不算少。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截至2021年底,在全国6183家备案博物馆中,非国有博物馆已增长至1989家,占全国博物馆总量的32%。

  建川博物馆,或许是中国最知名、最受关注的民营博物馆了,其创始人樊建川,曾数次公开提及民营博物馆之不易。“绝大部分民营博物馆,都面临着生存问题,生出来了,怎样活下去?这是一个问题。正如俗话说的:生一个娃儿容易,‘盘’一个娃儿艰难!”

  2020年11月,樊建川曾在微博上表示,据他估计,中国目前“还开着门”的民营博物馆“一千余家是有的”,在许多民营博物馆生生死死的过程中,建川博物馆也充当了“接盘侠”的角色,接了不少收藏家的“尾盘”。

  记者检索发现,各地对于民营博物馆的关注度,近年来也有所提升。譬如,2023年5月,甘肃省文物局就出台《甘肃省非国有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强调了非国有博物馆的意识形态监督管理工作,有效靠实了非国有博物馆基本陈列等监督审查责任,同时还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参加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考评工作,对成绩优异的视情况予以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非国有博物馆的实际困难,鼓舞激励非国有博物馆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吕建中提出,从制度和法律上落实同级别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平等对待的建议。吕建中建议,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和条例,首先对三级以上的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在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方面实现平等对待,使财政支持有章可循,激发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创办博物馆、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实,自建馆以来,天津金融博物馆也受到天津市历任领导的重视。建馆不久后的2010年9月,天津市委主要领导曾带领天津各级领导一百余人参观视察;天津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崔津渡、阎庆民、康义等也曾莅临参观指导或出席活动。

  据悉,此次闭馆的天津金融博物馆,将在集团金博文化的支持下,改为线上运营。邵颖表示,未来该馆可能会通过社交媒体、网站以及其他渠道与参观者保持沟通,分享博物馆的最新动态和规划,以保持良性互动。同时,作为一家金融博物馆的馆长,邵颖希望多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国民财商教育,提升大众的金融素养。

  在采访的最后,邵颖也呼吁,有关部门能够多多关注民营博物馆。无论创始人出于何种情怀创立了一家优质的金融博物馆,如果有更多的支持,民营博物馆是有信心继续走下去的。

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及典型地市发展研究报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消费能力提升,大众对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和更深的认同感,博物馆逐渐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全球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及典型地市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

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及典型地市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
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及典型地市发展监测数据 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及典型地市发展监测数据 旅游产业 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