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搜园记①|工厂年轻人观察——“智造”用工升级浪潮已来

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5900亿元,同比增长11.0%;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00亿元,同比增长14.7%,预计2025年其网络零售额达28711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增长势头明显,在加快补齐农村物流设施和服务短板等一系列措施下,农村电商蓬勃发展,

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
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市场发展状况与消费者行为调查数据 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市场发展状况与消费者行为调查数据 科技消费利比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主要经济指标监测数据 利比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主要经济指标监测数据 经济领域突尼斯经济社会运行状况及主要经济指标监测数据 突尼斯经济社会运行状况及主要经济指标监测数据 经济领域 用数据说话

  “来了之后发现,在智能工厂建设过程中,物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2023年应届毕业生韦春雅成为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广州工厂(简称“美的南沙工厂”) 精益物流员之后,第一个与心理预期不同的感受。

  以外贸业务为主的美的南沙工厂在春节后进入生产旺季,全力攻坚产能爬坡。正如韦春雅观察到的,一个个智能物流场景应用正在重塑工厂的样貌,仅蒸发器立库项目就将原有约1500平方米的仓储空间压缩到750多平方米,而储存量从1.1万套提升到4.3万套。

  随着悬挂链、智能立体库、AGV物流系统等物流技术和设施投入到生产过程,工厂内部物流数字化管理、针对缺料的快速响应以及物料准时自动配工位等能力不断提升。

  自己学习的“偏冷门”物流管理专业,却是市场广泛需要的专业之一,韦春雅说,“不少师兄师姐去到快递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大企业工作,大型制造企业也很重视物流环节的智能升级改造。我目前就在牵头负责一个智能扫码出库的项目,人工扫码一板9个产品可能需要9秒,以后就只需要1秒,节约了8秒。”

  数字化正在加速我国智能制造升级的进程,这对于制造用工市场带来了新的结构性矛盾。当美的南沙工厂一条装配生产线一天可以实现“无缝换型”40次,自动化率持续提高,一部分人员岗位也随之被取代,生产场景中更像是设备、流程在推着工人走。而在看不见的领域,工厂迫切需要更多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操作技能人才、开发技术人才,以及综合管理型人才。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近期走访广州南沙的中科宇航产业基地和美的南沙工厂,近距离观察年轻人在工厂工作的真实情况和感受,也进一步探索,究竟两家代表着先进制造方向的工厂,又是如何获得年轻人的青睐?

  (视频为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近期推出的《灯塔工厂智造风云》系列微纪录片之《“灯塔工厂”拿什么吸引年轻人?》,美的南沙工厂为采访点之一。)

  工厂实景:“机器换人”仅能解决低端用工流失问题

  在美的南沙工厂,一排排重型机械臂“张飞绣花”的功夫令人震撼。数百公斤重的机械臂,在装配生产线安装风轮时,通过自主旋转校准实现卡口对接,而在包装环节,哪怕面对潮湿回南天里柔软易破的纸箱,也能够用恰当力道对产品进行层层封装。

  美的南沙工厂在2018年启动工业互联网改造,2020年入选全球“灯塔工厂”, “万人机器人保有量”稳步提升。在空间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工厂月度产能从2018年的60万套提升至90万套,预计今年3月将突破月度峰值100万套,并且实现了订单价值链和工厂生产要素的全面数字化。

  这个进程投射在“00后”员工黄海祥身上,则是更加直观的。“一开始我只是一个普通员工,每天的工作是‘削披锋’。类似于给新制的衣服剪线头,是很机械的工作。我的努力慢慢得到了班组领导的认可,让我有机会不断地提升自己。”5年后的今天,黄海祥成为了整个工厂里最年轻的部装分厂生产主管,管理着290多人的注塑部团队,“机器替代了很多机械性的、劳动强度大的岗位,目前我的团队中,有生产工、班组骨干、班组长,还有很多技术人员、模具修理人员、工艺人员。”

  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教授陈国海介绍,在经济大环境影响下,从近年的广东各地用工监测数据来看,很多工厂特别是涉房企业(比如陶瓷、建材)用工需求明显减少,而在各类工厂中,用工减少的企业仍占较大比例,同时,年轻人也不太愿意进工厂,工厂用工供需两方也出现了结构性失配的问题。

  在优蓝国际品牌和市场中心总经理张健看来,工人结构的变化是制造工厂数智化影响下的必然趋势。张健长期跟进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用工市场,他认为两地最大的区别在于,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更加紧密,区域内的劳动力流动性也更高,再加上灵活用工情况增加、服务业用工分流等影响叠加,珠三角的工厂也拥有更大的动力推进低端领域的“机器换人”。

  “其实新经济领域一些新岗位的要求,反而没有工厂那么高。比如网约车、外卖快递、客服话务、信息审核、数据标注等等,但是工作环境与工厂相比,可能更加舒适,那么一部分年轻人自然会流向这些服务行业。”张健说。

  美的南沙工厂现场工艺工程师梁才也是一名去年入职的应届毕业生,他的工作内容正好是负责安排“机器换人”。“比如一个拧螺丝的动作,一开始可能只想到让机器臂旋转,但是我们人工操作都知道,还需要同时给一个往前推的力。又比如,我们生产线上会面对上百种产品型号,零配件可能会有不同,那我就要拿每一种零配件在这套自动化设备上去测试,再根据实际情况,向供应商提出标准化的修改需求。”

  一些高重复性、低操作难度或者搬运重物的工厂岗位,其实对于当下年轻人的吸引力已几近为“零”,而这些工作必将逐步被自动化设备取代。相比之下,可以长时间、高强度作业的自动化生产线有助于企业控制生产成本,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和良品率。根据张健的观察,随着我国的制造业升级,工厂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厂对于劳动力的要求也是分层次,越高层次的人才反而是十分稀缺的,岗位流动性也明显更低。”

  工人实感:年轻人敢担重任,更看重工作获得感

  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转型,制造业用工市场结构变化的另一个新现象,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智造”类岗位的供需两旺。

  近期智联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第一周,工业自动化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5.8%,新能源、新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在招聘薪酬TOP10榜单中占据5席。同时,从各行业收到的简历投递情况看,工业自动化投递量同比增长72.8%,排名行业第一;其次是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新能源/电气/电力、大型设备/机电设备/重工业,投递量同比增幅分别为65.4%、55.9%、52.6%。

  2022年7月,中科宇航力箭一号作为当时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顺利完成首次飞行任务,也将商业航天的“火种”带到了广州南沙。2023年6月和2024年1月,当位于南沙的中科宇航产业基地生产的力箭一号遥二、遥三运载火箭接连成功发射,这里已形成了一批年轻的航天生力军。

  中科宇航生产技术工程师高俊辉也是一名工厂里的“00后”员工,加入公司还不到一年。但是,在今年力箭一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中,他已能够全程参与现场测试设备的操作工作。

  火箭各舱段在南沙总装完成后,高俊辉所在的团队就要开始进行火箭的交付出厂测试工作。在各项舱段对接数据验证通过之后,火箭才可以运往发射场地酒泉。在发射场30多天的备发工作中,高俊辉所在的测试团队持续跟踪火箭各项测试数据,确保整体状态符合发射要求,“最后把火箭拉到发射工位再做一次测试,没有问题以后,就会进入到正式发射。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发射任务,也是第一次主要由我去(参与)操控这些测试设备。说实话心情是紧张的,有点冒汗,但是操作起来还是得心应手的。”

  “公司愿意把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00后’,我觉得肯定是因为认为我们已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系统培训,能够担负起这个岗位的责任和要求”,出生成长在南沙大岗镇的高俊辉对记者说,“航天梦是中国人的专属浪漫。从小时候读的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到学生时代就开始有太空知识学习,这些都让我对太空产生了向往和好奇。也是偶然机会,我大胆向公司投了简历,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可以去追逐航天梦,有幸加入火箭制造大军。”

  事实上,在工厂用工年轻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重要岗位敢于交给刚工作一两年的新员工,也让更看重工作价值和收获感的当代年轻人,在工作中拥有了更多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空间。

  “95后”的中科宇航总装调度员李有富告诉记者,自己的岗位就是“润滑剂”,为了协调不同车间、部门的工作衔接,练就了“可i(内向型)可e(外向型)”沟通的本领。“当遥三发射时,在广州基地,我是带着更多的同事在做遥四、遥五的总装工作,今年计划是实现6发火箭出厂。”

  对于自己未来的岗位工作,梁才也表示很乐观,他说,“现场工艺一直是工厂里非常重要的岗位志毅。过去会很担心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太理论化了。来到才发现,工厂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场景很多。团队中,有许多经验丰富的优秀工程师,会指导我们,帮忙我们完成从毕业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

  韦春雅也告诉记者,物流管理覆盖了生产前中后全过程,对于压缩生产周期、减少库存成本、提高效率和客户体验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产中环节,随着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释放了更多产能空间,庞杂的供应链配货体系也必须尽快跟上效率,这也是自己工作努力的方向。

  产教融合:市场倒逼制造业人才供给端改革

  一边是低水平劳动力加快流失的“冷”,另一边则是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的“热”。我国制造业用工结构变化也正在倒逼人才供给端的加快改革。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谈到,要搭建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步改变技能人才发展的“独木桥”、“天花板”的困境,增强年轻人学技能、进工厂的意愿。

  陈国海分析,技能人才发展面临的“独木桥”、“天花板”困境,主要是指当前技能人才受学历影响,无法职称评定、进入高层次人才序列、工作经济待遇难提升等情况。

  “目前工厂用工需求紧缺人才主要体现在三种,一种是熟练运用、操控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关键技能人才,比如智能化操作技工、技师;另一种是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变革和创新的开发型技术人才;第三种是具有敏锐市场意识、创造力强且高度影响力的领导型管理人才。虽然近年来国家花大力气推动产教融合,但目前的教育体系总体上仍严重落后市场需求。”陈国海说。

  张健也分享来自人力资源行业的观点认为,我国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与企业生产人才需求变化的及时性之间存在着冲突。目前面对着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大众市场其实还没有做好准备。他提出,“从企业对生产经营的资源投入来看,工艺流程、技术研发也是优先于人才培养的。如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比如教育系统向企业开放,让工程师到学校去当老师,可以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正在建立“中职—职业专科—职业本科”体系,而本科职业教育的出现,也将打破技能人才的“天花板”,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比上年增加108.11万人,增长2.32%。其中,职业本科招生8.99万人,虽然基数较低,但是同比增幅达到17.82%。

  聚焦产教融合的难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提出,目前,部分地方行政部门对于产教融合的政策细则存在执行的“空白区”,如企业参加产教融合是否有减税降费的优惠政策,如何支持产业学院落地等。

  陈国海认为,制造业人才供给端改革要做好适时适度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分流工作,在需求端积极推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充分发动政府、社会、产业、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到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来。“要搭建技能人才的‘立交桥’,首先是要转变‘重学轻术’的教育观念,高学历人才和技能人才并重培养,技能人才对‘制造业当家’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国家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全社会和各地市要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争夺技能人才、给待遇。”

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5900亿元,同比增长11.0%;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00亿元,同比增长14.7%,预计2025年其网络零售额达28711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增长势头明显,在加快补齐农村物流设施和服务短板等一系列措施下,农村电商蓬勃发展,

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
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市场发展状况与消费者行为调查数据 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市场发展状况与消费者行为调查数据 科技消费利比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主要经济指标监测数据 利比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主要经济指标监测数据 经济领域突尼斯经济社会运行状况及主要经济指标监测数据 突尼斯经济社会运行状况及主要经济指标监测数据 经济领域 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