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思谋科技总裁谢佶隽:人工智能跟大模型的发展将带来供应链的重组
2月27日,由广东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主办,深圳市工商联、光明区政府、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院士联合会等单位承办的“2024广东省民营企业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动员部署会”于深圳市光明区举行。
在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了AI独角兽公司思谋科技总裁谢佶隽。该公司是一家利用先进人工智能视觉技术,来推动传统制造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企业。同时,思谋科技还是一家兼具深港科创融合的企业,目前在香港、深圳分别设有研发中心。谢佶隽曾任施耐德电气全球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副总裁,以及香港贸易发展局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位,是全球范围内著名的工业数字化应用领域专家。
谢佶隽在采访过程中对AI大模型与供应链的结合进行了趋势性预测。他认为,下一步人工智能跟大模型的发展有可能会带来整个供应链的重组,未来将会有很多新的业态逐渐地延伸出来。
AI生产力将能催生新业态
21世纪经济报道:思谋科技作为一家AI独角兽,怎么理解新质生产力?
谢佶隽:思谋科技本身是一家利用先进人工智能视觉技术,来推动传统制造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企业。而新质生产力就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去推动整个社会产业进行效率优化,达到整个效能的提升。这背后将借助技术的力量,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达成提质降本。
21世纪经济报道:科技企业应如何落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谢佶隽:因为科技只有真正的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转化成生产力。因此,科技跟产业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一个角色,也就是说,我们要以更好的技术,帮助产业更快地发展。反过来,产业又能够给科技带来更多的数据,更多的应用场景,彼此加深融合,从而能够催生出一种新的业态、新的生产力出来。
人工智能跟大模型的发展将带来供应链的重组
21世纪经济报道:AI这种非常新的技术的带动下,整个制造业供应链将会如何被重塑?
谢佶隽:整个产业的未来,我认为会走向更加智能、自决策、自适应的一个业态。其中,与AI紧密结合的工业大模型,将会成为供应链里最核心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将能帮助我们完成产业链上,人跟人、人跟机器、机器跟软件之间的多维度交互,并且还能把整个产业链上的交互做得更加的有效率、更加的协同。
第二,因为整个工业是一个端到端的大链条,它里面会涉及到我们刚才提到的供应链。未来整个智能制造在AI的推动下,它的组织方式也会变得更加的灵活。
现在我们很多客户的订单是定制化、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但目前由于技术和成本上的受限,大部分还在采用集中式的生产。那么未来在技术演进下,将有可能更多地朝离散式生产走,这将重新塑造整个供应链里面的一些价值。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数字化工具去做需求预测,从而更好地去进行需求上的匹配;我们也可以通过更加柔性化的方式去组织我们的生产,通过数字化软件工具去做物流规划,包括我们后续整个供应链里面的规划工作。
所以人工智能跟大模型的发展,它有可能会带来整个供应链的重组,未来会很值得大家去期待,将会有很多新的业态逐渐地延伸出来。
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目前AI更多体现在供给侧
21世纪经济报道:现在大家都在提AI是下一个工业4.0,那其实有一个从移动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的一个演变,两者之间会有什么不同?
谢佶隽: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过去那么多年移动互联网发展下,其实给整个国家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比如说,我国终端使用客户有非常高频的数字化使用习惯。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给整个中国数字基础设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都是在之前发展下带来一些红利,而我们现在其实可以把这些红利更好地利用到产业侧。因为产业侧体量更大、应用场景更加的丰富。我们的设想是,未来能够把中国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跟中国最广大的制造业、最复杂的制造应用场景进行深度结合。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我认为,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目前AI这个浪潮更多地体现在制造业,体现在供给侧。
发源于香港,商业化于大湾区,未来希望能够走一条全球化的道路
21世纪经济报道:在粤港澳大湾区,思谋科技从香港高校里成长起来。在思谋成长过程里,在港深两地有怎样的协同?
谢佶隽:我们发源于香港,商业化于大湾区,未来希望能够走一条全球化的道路。在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之中,我们也看到,其实大湾区有自己比较独特的产业优势。比如说,深圳有非常强的产业优势,香港有在贸易、物流、国际金融、教育等领域的优势。从产业侧,两者可以做很好的一个融合,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从科研角度,其实也可以有非常多的协同,把各自比较擅长的领域做进一步加强,得到一个更加好结果。
此外,从政策领域,我们也希望能够看到,在大湾区不同的城市里面能够有进一步的融合,也就是说,政策上可以有进一步的拉通。如此,我们就可以帮助大湾区里面的企业,从最早的孵化、到落地、到商业化,到全球化过程之中,走得更快,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