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投融资的冰与火:周期调整迎来新机遇,行业期待更多长期耐心资本
随着“双碳”战略加速推进,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金融市场对新能源领域的关注度也在逐年攀升。
近年来,新能源一级市场投资热度水涨船高,但二级市场在过去一年却遇冷。与此同时,传统风光领域的投资热度有所下降,氢能等新兴赛道逐渐受投资者关注。
日前,南方财经《绿金圆桌派》直播栏目以“新能源投融资的冰与火”为主题,邀请了来自新能源企业、研究机构及第三方服务公司的行业专家,共同探讨新能源行业的投资热点和趋势。
受访嘉宾认为,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也成了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方向。随着行业出现周期性调整,新一轮的发展方向和投资机会也日趋清晰。未来,市场应更理性看待行业发展,避免热度过高或悲观情绪,而企业、投资者和第三方等各方应加强沟通和互信,推动更多长期资本的注入,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自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速度受到全球关注。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赫表示,得益于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及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大幅下降,新能源行业近年出现了“狂飙”式增长。
数据显示,仅2020年底到2023年底三年间,我国太阳能装机规模从2.5亿千瓦增长至6.1亿千瓦,风电装机规模从2.8亿千瓦增加到4.4亿千瓦,风、光合计装机规模在近3年内翻了一倍。而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更是从2020年的130多万辆飙升至2023年近2000万辆。
随着全球能源清洁化和汽车电动化的趋势加速,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规模也持续扩大。2023年,我国电动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长约30%。
黄赫表示,除了出口表现良好外,新能源企业出海直接投资也成为新能源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特别对于电动汽车企业来说,出海已不仅是拓展市场的需要,更是在技术领先窗口期内,拿稳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选择。
新能源领域的迅速增长得益于绿色金融的强大推动力。
联合赤道环境评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景允表示,近年来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作为新能源领域的主要融资工具,在推动新能源快速发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我国绿色债券境内市场发行总额高达约2.3万亿元,其中投向新能源领域的绿色债券规模约6603亿元,占比近三成;近期交易商协会公布的2023 年度 ESG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公示显示,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前十名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能源电力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用途集中在清洁能源项目。
此外,挂钩债券,如可持续发展挂钩、低碳转型挂钩等债券将指标设定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的债券发行规模约为446亿元,约占全部挂钩债券发行总额约三成。
“在绿色债券产品创新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绿色债券、碳中和债、蓝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在内的全面GSSS债券产品体系。这些创新产品不仅为新能源项目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也进一步推动了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及与国际接轨。”刘景允表示。
与此同时,绿色信贷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23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达到30.08万亿元,清洁能源产业的绿色信贷余额为7.87万亿元,占比超四分之一。
而对新能源企业来说,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与金融机构对新能源领域的授信政策变化及成本利率的下调密不可分。
通威股份财务部副部长(主持工作)甘露向记者表示,作为一家深耕新能源领域多年,在硅料、电池片等领域全球市占领先的企业,过去十几年来曾经历了行业的起伏及金融市场对行业支持力度的变化,感触颇深。
“过去行业经历了不少周期调整,但自2019、2020年起,我们能明显感受到金融机构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通威股份也感受到了政策的变化带来的实惠。我们不仅在授信额度、中长期项目贷款和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等方面得到了支持,融资利率也在逐年下降。”甘露表示。
据了解,通威股份最近发行的一期三年期中期票据,融资利率低至2.7%,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逐年下降。
一级火爆,二级遇冷
新能源行业在债权融资市场热度持续上升,在权益融资方面一二级市场出现分化。
黄赫表示,自2021年开始,新能源领域投资进入了景气周期。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新能源领域所有轮次投资事件数为158件,到2021年已翻番达到346件。2022年开始,这个数字已连续两年突破400,2023年达到442件。”黄赫说。
这些持续上升的数字背后,机构投资方向也出现了变化。
黄赫表示,2023年上半年开始新能源一级市场投资热点逐渐从锂电、光伏、氢能等赛道转向储能等赛道,而另一转变则是从产业链下游转向上游转移,如锂电领域的关注点从电池项目转向了电池主材等。
“与一级市场火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2024年2月8日之前一年里,新能源板块近约100个股票型指数表现中位数下跌了42%。”黄赫说。
究其原因,黄赫认为新能源行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去产能周期,2023年光伏、锂电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非常明确。在主要技术路线转变的加持下,本轮落后产能出清的速度有望加快,并将影响后续二级市场的表现。
而火热的债权融资市场也面临着项目投资回收期与融资期限的错配、投资意愿强烈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问题。
刘景允表示,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回收期普遍较长,但目前国内的绿色债券市场主要集中在中短期债券,中长期债券期限也大多在两到三年,这与新能源项目所需的长期投资期限并不相符。
作为企业财务部负责人,甘露认为融资期限的错配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债权融资工具仍中短期品种为主,这与投资者倾向于选择短期限品种,以规避风险和不确定性有关。未来我们希望企业、投资者、评级机构等各方能加强沟通和互信,通过充分展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共同推动中长期融资市场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中长期资金进入新能源领域。”甘露表示。
负债率偏高,也是债权市场迅速发展而伴生的问题。
刘景允表示,近年来新能源投资呈现超常规发展的态势,强烈的投资意愿与高资产负债率之间的矛盾,需引起行业警惕。
甘露表示,面对行业的周期波动和负债上升的压力,新能源企业必须调整债务结构,降低流动性风险,确保企业的资金链安全。
“目前,我们也在积极寻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我们也建议金融机构理性看待产业发展,避免过度热情或悲观态度,以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甘露说。
穿越周期寻找新生机
行业面临周期性调整,在防范产能过剩风险的同时,也要关注未来发展机遇。未来哪些新能源细分领域值得关注?
黄赫认为,随着大规模风光新能源的接入,储能已成为刚需,其中,工商业储能领域值得关注。
“首先,储能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市场容量大,且目前渗透率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随着电力市场交易量扩大、峰谷价差拉大,工商业储能的内部收益率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根据市场调查数据,目前部分运行良好的工商业储能电站年化收益率可达到8%—15%,优质项目甚至更高。随着未来锂电池成本的下降,工商业储能还将有发展的空间。”黄赫说。
此外,从新一代技术突破角度看,如固态电池、钙钛矿电池等电池技术突破以及氢能产业链和新材料的技术突破等也值得期待。
事实上,这些新技术路线近年来已经受到绿色金融市场的关注,并体现在我国绿色金融相关产业目录的迭代中。
刘景允表示,产业目录和分类标准可以说是绿色金融体系的基石。
过去,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相对成熟的技术领域,对于新兴领域,如氢能产业链,由于技术成熟度和企业资质的问题,投资者往往持谨慎态度。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9年的基础上大幅扩充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新的产业目录增加了氢能全产业链、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领域。这些新增内容反映了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和市场趋势。
“未来绿债资金和绿色信贷资金也将随着技术路线的更替和新版产业目录等标准指引的变化,逐渐转向新的技术应用和上游新能源装备和材料等生产制造方向。”刘景允表示。
甘露也认为,新版目录的扩充为新能源领域带来了更多机会,但无论未来新能源领域技术路线如何更迭,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核心都集中在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成本上。企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过去十几年间,光伏技术的成本已经大幅降低,过去两年由于供需失衡,硅料价格出现了反弹,近期随着产能释放价格又有较大回落,对企业的投资、运营会带来较大的挑战。这提醒着企业,必须时刻关注行业风险,找准自身定位,并持续投入研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竞争会持续存在。企业在做出技术选择时,需要充分评估各种路线的优劣势,做出理性的决策。”甘露表示。
除了埋头修炼内功外,甘露认为,在新能源行业已经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今天,企业还需抬头看路,脚踏实地,优化融资结构,强化包括境内和境外市场的多渠道融资能力,通过精细化的资金管理,确保项目的稳定运营,为未来的扩张提供坚实的财务基础。
(视频剪辑:王学权;实习生周洲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