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嘉兴、烟台位列新星之城前三名,引领普通地级市高质量发展
近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新星之城,未来将崛起的潜力城市》报告。
报告通过发展基础、发展质量、发展驱动力三大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分析了除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外的普通地级市的发展状况,其中剔除掉2022年GDP总量已过万亿的苏州、无锡、佛山、泉州、南通和东莞,从中选出20个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并将其定义为“新星之城”。
在20个新星之城中常州、嘉兴、烟台位居前三名,成为引领新星之城高质量发展的头部城市。为什么前三名是这几个城市,它们的发展有何特色,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通过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一名常州:GDP迈进万亿,新能源“风投之城”崛起
常州在新星之城中总排名居第1位。从三个一级指标来看,常州发展基础、发展质量均排第1位,发展驱动力排名第5位。
常州近年来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22年GDP达9550.1亿元,是新星之城中最接近万亿目标的城市(本报告发布后,常州发布官方公众号发文宣布常州2023年迈进万亿之城)。
此前,在江苏省“苏锡常”的发展格局中,兄弟城市苏州、无锡已经率先成为“万亿俱乐部”成员,只有常州经济总量仍未突破万亿元。从新星之城指标体系来看,常州发展基础、发展质量两大一级指标均高居榜首,尤其在发展基础上,远高于第2名嘉兴。其中,常州在人均GDP、单位面积GDP、城镇化水平、研发投入占比等多项指标上领先。
1、发展基础
综合发展水平方面,常州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50.1亿元,逼近万亿GDP大关。同时,常州人均GDP和单位面积GDP在样本城市中均位居榜首。总体来看,常州综合发展实力强劲。
在20个新星之城中,常州人均GDP高居榜首,2021年达165724元,远高于第二名镇江的148204元。从单位面积GDP产出来看,常州依然高居榜首,2021年达20145.43万元/平方公里,与第二名嘉兴的16233.15万元/平方公里相比,差距非常明显。不过,在城镇化发展水平方面,常州排在第2位,略低于镇江。2021年常州城镇化率为77.6%,2022年为78.01%,远高于全国水平。
苏锡常都市圈中,苏州人口破千万,无锡人口700多万,常州人口明显少于苏锡二城,2022年仅为536.62万。从土地面积来看,常州仅4372平方公里,是苏州面积的一半,与烟台、唐山、徐州等上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相比更是明显偏小。可以说,常州在较为有限的人口、土地资源上,展现出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潜力。
2、发展质量
产业发展质量方面,常州居第1位,主要原因在于其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拥有明显优势。常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道路,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体系。工业经济的“换挡超车”是常州经济提速的重要因素,2021年常州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198.9亿元,2022年达4664.5亿元,增长5.4%。
选择从新能源产业切入,是常州能够在长三角众多工业强市中突围的关键原因。作为曾经的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常州在原有的汽车工业底蕴上转换赛道,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2015年,常州市金坛区政府一次性投入28亿元,引入总部设在洛阳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中航锂电(现“中创新航”),这让常州成为又一个“风投之城”。
2022年,常州新能源产值已超5000亿元。同时,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五分之一;新能源整车产量占江苏全省近一半;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占全国10%左右。
新能源产业推动常州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释放出自身最大的优势,也是其能否率先晋级万亿GDP城市的关键所在。2023年,常州提出的目标是争创新能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领域产值超6000亿元,新能源板块市值突破5000亿元。
绿色发展质量方面,常州排名中游。常州在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电耗等指标控制上任务艰巨。目前,常州正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这将有助于快速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3、发展驱动力
人均收入水平方面,常州居第1位,大幅领先其他城市。常州的全体居民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新星之城中领先,且城乡差距较小。
创新驱动力方面,常州仍排第1名。常州在研发投入占比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均位居前列,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排第3名,研发投入占比指标排第4名。近年来,常州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21年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常州排名第19位(地级市第4位),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第16位。
人口增长潜力方面,常州排第9位,处于中游水平。常州老龄人口数量占比并不算高,七普数据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01%,比同省的泰州、盐城、扬州低至少6个百分点,说明常州是一座相对年轻化的城市。2022年末,常州常住人口为536.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6万人,近几年保持人口净流入趋势。
第二名嘉兴:加码创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
嘉兴在新星之城中总排名第2位。从三个一级指标来看,嘉兴发展基础排在第2名,发展质量、发展驱动力均排在前十名内。
嘉兴的GDP总量并不高,2021年为6355.28亿元,2022年为6739.45亿元,排在20个新星之城的第10名。
2021年嘉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9839元,在新星之城样本中排第2名,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另外,嘉兴近年来也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纵向观察,嘉兴全社会R&D经费支出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自2016年以来均保持2位数增长。构成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R&D经费支出最重要的来源,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支出192.90亿元,占全社会的比重达91.9%。
嘉兴和苏州一样,具有邻近上海的优势,均是大上海都市圈成员,具备同城化交通优势、人才流动便捷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优势等。目前,嘉兴正加速接轨上海、拥抱上海,在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的强力辐射带动下,嘉兴未来发展潜力空间很大。
1、发展基础
从发展基础下的两个二级指标来看,无论是综合发展水平还是城镇化发展水平,嘉兴都位居第3名。
综合发展水平方面,嘉兴排在第3名,仅次于常州和烟台两个准万亿GDP城市。嘉兴除了GDP总量不占优势外,人均GDP排名也只是位居中游,2021年嘉兴人均GDP为116323元,排在第9位。不过,嘉兴单位面积GDP位居第2名,仅次于常州,2021年为16233.15万元/平方公里。在20个新星之城中,除了镇江之外,嘉兴是面积最小的城市,仅为3915平方公里。
城镇化发展水平方面,嘉兴同样位居第3名。2021年,嘉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9%,位居新星之城第6名。2022年,嘉兴城镇化率72.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与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相比,高出7.18个百分点。嘉兴地处沪杭之间,同时跨大上海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不过,与这两个城市相比,嘉兴城镇化率存在明显差距,2022年上海城镇化率为83.09%,杭州为84.0%。
2、发展质量
发展质量方面,嘉兴排在第9位。
产业发展质量方面,嘉兴排在第6位。其中,嘉兴第二产业增加值总量位居第4名。2021年,嘉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3453.75亿元;202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3719.61亿元,增长2.9%。相比第二产业,嘉兴第三产业占比较小,二三产业存在一定失衡问题。
嘉兴的传统产业体量较大,其中纺织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海宁经编、大舜纽扣、洪合羊毛衫等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60%。目前,嘉兴面临产业层次偏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仍较薄弱等问题。
为此,嘉兴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制造业布局,重点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时尚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培育前沿新材料、半导体、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时尚消费电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形成传统优势保持和新兴产业崛起的良好态势。到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6万亿元以上。此外,嘉兴还提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质量方面,嘉兴排在末尾。从三级指标来看,嘉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数据排在靠后的位置,202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9.69%。此外,嘉兴的单位GDP电耗比较高,仅次于唐山、惠州和淄博,2021年单位GDP电耗高达985.41千瓦时/万元,比电耗最少的襄阳高出近3倍。
在绿色发展方面,嘉兴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加快建设嘉善未来新城。同时,2023年嘉兴提出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聚焦数字赋能、节能降碳,组织实施“两化”改造项目1000个以上,目标是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两化”改造全覆盖。针对能源消耗较高问题,嘉兴还提出加快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全社会能耗强度下降4%以上。
3、发展驱动力
嘉兴的发展驱动力靠前,其中在创新驱动力三级指标方面,嘉兴排在2位,仅次于常州。
具体来看,嘉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高,且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嘉兴研发投入强度为3.3%,同比增长15%。这些年来,嘉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自2016年以来均保持2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嘉兴研发投入最重要的来源,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92.90亿元,占全社会的比重达91.9%。
2022年,嘉兴研发投入强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达到3.41%,列浙江省第2名。此外,2022年,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85.64亿元,列浙江省第3位,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52%。
嘉兴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高水平建设嘉兴G60科创大走廊,通过布局建设“科创飞地”,积极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嘉兴以G60科创大走廊为依托,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等紧密融合、覆盖全市的创新体系,推进大走廊核心区建设,加速集聚一流创新基础设施、高端创新载体,带动全市重点科创平台与产业平台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人口增长潜力方面,嘉兴排在中游水平。2022年,嘉兴常住人口总量555.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万人。在新星之城中,嘉兴的常住人口总量也处在中游,不过能保持常住人口的流入趋势,证明这座城市的吸引力比较强。此外,嘉兴人口年龄比较年轻化,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当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9.3%。
第三名烟台:经济保持高增速,老龄化、城乡差距等短板待补
作为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的烟台,拥有与常州旗鼓相当的经济实力,二者均有潜力在2023年晋级万亿GDP城市(本报告发布后至今,烟台尚未宣布2023年GDP是否过万亿)。
烟台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2022年,烟台的经济增量和增速均在山东省排第一,上市公司数量在2023年2月达6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首位。
在新星之城中,烟台排名第三,看似与常州差距不大,但从不少细分指标来看,烟台还是存在较大差距。2023年,烟台与常州成为两个最有希望突破万亿GDP的城市,二者经常被拿来比较。相对“苏锡常”的全国知名度以及常州抢占新能源风口的关注度,以配套工业为主的烟台显得“低调”一些。
2023年,烟台全市上下围绕“决胜万亿GDP”展开了总动员,突围万亿GDP被认为是烟台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一次跨越和升级。即便成功晋级万亿GDP城市,烟台仍面临城乡差距较大、老龄化程度较深、常住人口减少等问题,这些也是未来限制烟台发展潜力的短板。
1、发展基础
综合发展水平方面,烟台居第2位。烟台即将成为山东省内继青岛、济南之后第三个GDP破万亿的城市。2022年烟台GDP达9515.86亿元,增速为5.1%,经济增量及增速均位居山东省内第1位,这一增速还高于常州,在准万亿城市中处在领跑水平。
2021年,烟台常住人口710.21万,人均GDP为122665元,处于较高水平,不过与常州仍有较大差距。烟台面积较大,达到13654平方公里,单位面积产出处于中游,2021年单位面积GDP为6380.36万元/平方公里,还不及常州的1/3。
在城镇化发展水平方面,烟台排在前十名开外,2021年城镇化率为67.31%,仅比全国水平高2.59个百分点。纵向来看,烟台城镇化率提高速度较快,2022年达到68.23%,比全国水平高出3.01个百分点。不过,横向比较的话,常州、惠州、嘉兴等江浙粤发达省份城市大部分城镇化率在70%以上,烟台不仅与之相比差距较大,还与本省的淄博相比差距也比较大。
2、发展质量
产业发展质量方面,烟台居第3位。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上,烟台也是排在第3位。2021年烟台第二产业增加值3598.5亿元,2022年这一数据超过4000亿,达到4022.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方面,烟台排在第1位,超过常州。2021年烟台第三产业增加值4487.11亿元,2022年达到4831.09亿元,仍然比常州高。
面对GDP突破万亿元的目标,工业无疑是烟台在复杂环境下保持韧劲和稳健增长的前提,而2021年“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的提出,成为烟台的突破口。按照计划,烟台要在2023年打造绿色石化和有色及贵金属两个2000亿元产业集群,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和食品精深加工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达500亿元,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突破100亿元,同时培育壮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N个前沿性产业。
2022年,“9+N”产业产值达到8700亿元。目前烟台已经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其中有色及贵金属产业2038.1亿元,绿色石化产业1730.4亿元,高端装备产业1198亿元,电子信息产业1125.9亿元,汽车产业1027.3亿元,食品精深加工产业1003.7亿元。
绿色发展质量方面,烟台排在中游。2021年,烟台单位GDP电耗为683.22千瓦时/万元,电耗水平比常州高。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烟台也聚焦产业绿色发展问题。烟台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3年,还发布了《烟台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
3、发展驱动力
人均收入水平方面,烟台排名不高。2021年,烟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3169元,处于中游水平。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00元,比上年增长4.8%。烟台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这也是山东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2022年,烟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6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2。烟台的城镇化率不高,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未来城乡收入差距或进一步缩小。
创新驱动力方面,烟台排名靠后。2021年,烟台研发投入强度为1.99%,全国水平为2.44%,常州等城市更是超过3%。从山东省内来看,上榜的三座新星之城中,烟台的研发投入强度也不如淄博和潍坊。烟台提出,“十四五”研发经费投入年均累计增速9.5%左右,并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十四五”的重要目标。
人口增长潜力方面,烟台排名同样不高。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情况来看,烟台老龄化程度比较高,达到25.68%。据烟台市老龄委数据,截至2021年底,烟台市老年户籍人口达182万人,占比28%,比山东省、全国平均值分别高出约7个和9个百分点。
此外,从2019年开始,烟台常住人口呈现连续减少趋势。2022年烟台常住人口705.87万,比2021年减少了2.41万人,而2021年较2020年减少2.09万人,人口减少幅度略有扩大。
从2011年到2021年,烟台的常住人口从697.6万增长到708.3万,常住人口10年增加了10万。同期,青岛的常住人口从917.9万增长到1025万,济南2011年到2021年增加了255万常住人口。在山东三个经济强市中,烟台仍需追赶,经济总量上被青岛远远超过,济南也领先烟台进入万亿GDP城市。2023年,烟台进入冲刺万亿GDP的关键年。作为工业强市,烟台面临着人口吸引力不足以及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即使成为万亿GDP城市,仍需应对人口方面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