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补贴新能源汽车年末消费 十余城冲刺“新能源汽车之都”
汽车作为大型消费,对于稳定消费大盘、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等政策文件,均涉及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内容,奠定了今年新能源汽车促消费的主基调。
临近2023年年末,包括上海、武汉、青岛、南昌、济南、西安在内的多个城市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涵盖出台政策文件、发放消费补贴、加大新能源号码编排投放数量等多方面,冲刺年末“业绩”。从补贴数额来看,一般从1000元到8000元不等,补贴金额不低。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达到680.9万辆,同比增长35.2%。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预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940万辆。
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更多城市希望能跻身新能源汽车赛道,并从中实现突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上海、重庆、深圳、武汉、合肥、西安、常州、广州、成都、襄阳等10余个城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等相关目标。谁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能源汽车消费提速
今年,伴随着汽车电动化进程提速,全国各地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表现火爆。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1月至1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达到680.9万辆,同比增长35.2%。占我国汽车总销售量约35%。
这与国家和地方层面多措并举促进汽车消费有很大关系。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10条政策举措。除优化汽车限购外,提出了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使用成本、推动公共领域增加新能源汽车采购数量等举措,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
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其中提出了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00万辆、同比增长30%的目标,并针对支持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提出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等具体举措。
除国家层面政策推动外,地方政府也在发力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北京、山东、广东等地年内纷纷发放汽车消费券或启动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活动。
临近年底,各地新能源车促消费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11月以来,上海、武汉、青岛、南昌、济南、西安等地以出台政策文件、发放消费补贴、加大新能源号码编排投放数量等多方面举措冲刺新能源汽车年末销售“业绩”。
地方政策出台方面,11月27日,四川省发改委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若干措施》,提出扩大新能源消费,从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天府行”“五进”等促销活动、落实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推动居住区内公共充换电设施用电执行居民电价等方面发力。
而就在近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制订《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对于上一轮办法进行了修订,通过发放免费专用牌照额度继续支持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对于名下已拥有在本市注册燃油汽车的个人用户,则鼓励个人将燃油车置换为新能源汽车。
发放消费补贴方面,青岛组织开展2023年“暖冬消费季 驾享新生活”为主题的青岛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活动。2023年12月20日至12月31日期间,消费者在青岛市参与活动汽车销售企业购买新能源乘用车(不含二手车)且完成机动车登记的,最高可获6000元补贴。具体来看,购车金额10万元(不含)以下每辆补贴1000元,10万元(含)至20万元(不含)每辆补贴3000元,20万元(含)以上每辆补贴6000元。
12月12日,2023武汉“岁末冬绥 跨年迎春”系列汽车促消费活动启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1000万元购车消费券领取细则,活动期间消费者在名单内经销商处购买燃油或新能源车并上牌后(不限上牌地),按照开票价格发放最高8000元、最低2000元云闪付消费券。
此外,从11月底开始,长沙市2023年四季度汽车促消费活动正式启动,政府投入2000万元,对消费者购买汽车进行补贴。截至目前,长沙市雨花区、芙蓉区、开福区等均发布了补贴申请细则,最高补贴5000元。苏州推出新能源汽车亿元补贴政策,活动从11月25日开始,跨年至2024年3月31日结束,根据购车价格给予最高6000元补贴。济南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12月8日启动,最高补贴金额5000元。
除了补贴政策之外,其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也不少。12月5日,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发布了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八项便利措施,包括免收新能源汽车注册费用,下放新能源汽车业务办理权限,扩大新能源汽车登记注册服务网点,加大新能源号码编排投放数量等。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正处在一个加速电动化的阶段,新能源汽车消费总体规模也在提速增长,从最新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去年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各地加大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这类大型消费,对于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扩大内需等方面能够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加剧
新能源消费提速下,更多城市觉察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潜力,希望能够跻身“赛道”。从部分省市发布的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数据来看,多个地区产业发展正在提速。
上海前三季度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91.5万辆,结合上海市经济三季报中公布数据,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2.7%;同期,陕西、江苏、安徽、湖南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72.3万辆、70.5万辆、60.6万辆、60万辆,这些省份增速同样可观,分别同比增长42.1%、80.2%、76.6%、92%。
而城市之间的竞争则更为激烈,梳理发现,目前全国已有上海、重庆、深圳、武汉、合肥、西安、常州、广州、成都、襄阳等10余个城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等相关目标。
例如,深圳、上海、广州、重庆、西安、合肥等城市都将2025年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量或产能目标锁定在百万辆以上。合肥2020年提出,要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西安提出,到2025年,将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深圳在今年8月印发相关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
韦福雷表示,竞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原本没有汽车工业基因的城市,例如深圳,凭借自身“三电”的基础优势,逆袭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之一,这类城市的特点是没有传统燃油车转型的负担,这也是优势所在。另一种城市是以往具有传统汽车工业基础的城市,例如上海、重庆、广州、西安等,这些城市在传统燃油车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完备的零部件等配套体系,也有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目前来看,上海、深圳、西安三座城市之间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竞争尤为激烈。过去,上海长期稳坐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位置,但在去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首次超越上海,成为第一。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深圳的领先优势明显。
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123.5万辆,增长125.8%,超越了上海91.5万辆的水平。西安并没有公布同期数据,但整个陕西省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0.5万辆。
韦福雷认为,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大涨主要得益于比亚迪的贡献。一方面是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投产,规划提供60万辆的产能,提升了深圳整体的产能规模。另一方面,今年比亚迪在东南亚地区销售可观,主要出口车型为深圳生产,随着头部车企产能扩张和加速出海,深圳新能源汽车产能和产量还会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目前来看,城市之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其实与头部车企深度绑定。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竞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托于整车企业的发展,而整车企业的发展依托于产品周期的发展。
“从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来看,依托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品牌,上海、深圳、西安能够在未来锁定产业发展头部的位置。”韦福雷表示。
事实上,在市场需求仍未饱和下,更多的城市开始后起发力,例如常州、合肥、武汉等,这些城市大多可以归类为传统汽车工业城市转型的典型案例,其中,武汉早在2009年便率先喊出了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口号。
崔东树认为,未来,各地竞争新能源汽车产能的局面或会进一步加剧,主要车企在多个地区都分布有一定产能的特征会日益明显。但总体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仍具有较大优势。
在韦福雷看来,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类似常州、合肥这类后发型城市,通过加快推进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并为其提供产业链供应链基础,未来还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仍处于电动化的加速期,总体的渗透率仍不过四成,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未来要看谁能够抓住市场需求并将其转换为生产力,谁就能够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突围。”韦福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