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安全问题仍待解决:固态电池有望在2030年产业规模化
“电池技术的创新周期大约是30年,这代锂离子电池在动力方面的应用在2000年左右,预计2030年会有一次全方位的革新。”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新能源科学与交通电动化国际论坛上表示,动力电池发展第一个十年主要解决的是安全问题,目前还在继续解决。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高比能、高安全仍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电池的安全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是电池热失控的过程,由各种诱因过充过放等导致电池内部温度上升,超过正常电化学反应过程,出现放热的副反应。
“副反应会加速电池温度上升,当达到临界点每秒钟上升1000摄氏度,热失控发生。热失控发生之后,会在整个电池系统中蔓延,导致最后的事故。”欧阳明高表示。
为此,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建立了相应的电池安全技术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主动安全应对各种诱因,开发产品为智能电池;本征安全主要是提高电池本身材料的热稳定性,防止热失控的发生,并打造全固态电池;被动安全与安全电池,包括蔓延过程、防控设计和系统开发。
从2010年开始的第二个十年,动力电池产业规模逐步庞大,智能化手段推动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技术革新。
第三个十年是新材料换代,以固态电解质研发为核心的全固态电池正在研发中,欧阳明高预计,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到2030年之间规模产业化。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表示,宁德时代正在努力做固态电池的研发,可能在2027-2030年量产。
“现在还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锂枝晶问题,锂枝晶生长是一个大问题,一短路就导致失效。宁德时代开发了界面增强技术,让锂枝晶相对比较均匀,不容易形成枝晶;二是固溶性的问题,因为都是固态,颗粒材料分离,密度就变大。宁德时代也开发了双相导通网络技术,提升固态界面的稳定性。”吴凯说。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人们对电动航空也充满了想象。与电动汽车技术相比,电动航空有很大不同,其技术方向需要与航空场景进行紧密适配。
这也将是电池企业下一个潜在的增长点。
吴凯认为,全面电动化进展方面,陆域交通 “正在按下加速键”,海域交通 “按下了启动键”,空域则 “按下了预备键”。材料研发、全生命周期思维和多业态融合等方面是电池企业未来占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孚能科技CEO王瑀则认为,未来短程城镇空中出行将成为刚需。为避免拥堵,垂直起落的飞行器可以满足需求,同时也对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孚能科技自2012年开始研发eVTOL电池,目前第一代产品已经交付给客户,预计2027年大量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