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体“战事”骤起 跨国企业“all in”市场格局谋变
近日,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在天津开标,产生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呈现出的一个特点是企业参与非常积极,128个企业参加最终126个中标,中标率98%。其中,较之以往的省级集采,此次人工晶体首次纳入国家集采,竞争较为激烈。
此次国采,无论是进口商还是国产企业都很拼,如爱尔康人工晶体的全系列产品甚至是今年新上市的产品“all in”,竞标时也与国产企业频频报出“超低价”。
爱尔康中国手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回应称,爱尔康是唯一一家企业在所有的晶体八个带量的品类里都有产品中标,这也是爱尔康“all in”的筹码。“我们也与总部取得一致意见,希望通过集采将更多的产品进行覆盖,惠及更多的患者。”
据了解,目前人工晶体主要市场以爱尔康、强生、博士伦、蔡司国际四大眼科医疗器械公司为主,这四大公司也占据国际人工晶状体市场的主要份额;国内企业主要有蕾明视康、爱博医疗、昊海生科等。实际上,爱尔康亦是为了更大更迅速地扩大市场份额,相较于爱尔康,此次强生等相对温和,对于其为何采取这样的策略,21世纪经济报道亦联系了强生方面,不过截至发稿,对方未进行回应。
国金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此次国家组织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落地后,有利于规范耗材采购和使用行为,改善行业生态。人工晶体国内上市公司产品有望持续放量,并加速双焦点人工晶体的国产化进程。不过,也有业内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三焦点晶体、景深延长晶体等领域依旧是进口产品占优,而且在进一步巩固及扩大其市场份额,这也是为何爱尔康此次国家集采较为“激进”的原因。
跨国企业“all in”
本次国采已覆盖人工晶体所有类别的全系列产品,包括单焦点晶体、双焦点晶体、三焦点晶体、景深延长晶体等。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相对于省级集采,此次降幅相对温和,但因为企业都希望通过“以价放量”,所以在一些领域竞争也很激烈。
此次国采类别占比最大的施乐辉、爱尔康等全线中选。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指出,这说明外资企业对满足我国临床需求的重视。
外资企业的报价,尤其是爱尔康等一再创新低,这是让很多国产企业最初没想到的。
国金证券研报称,年度采购需求量最高的非球面-单焦点-非散光人工晶体,在A竞价单元中,昊海生科子公司深圳新产业(300832)、河南宇宙产品拟中选价格分别为784元、811元,较最高有效申报价分别下降44%、42%;国内企业爱博诺德公司的非散光单焦点晶体为需求量最大的人工晶体产品,价格从2500元/个降至近800元/个,价格降幅为68%。
在高端双焦点、三焦点及景深延长人工晶体的竞价中,爱尔康均报出了超低价。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本次集采,爱尔康公司今年新上市的景深延长晶体(非散光)价格降幅约62%;高性能的三焦点晶体(非散光)价格降幅达53%;
对比之下,一同参与竞争的强生、蔡司报价则显得“中规中矩”。如三焦点人工晶体产品,蔡司产品的降价幅度为20%,而爱尔康产品降价幅度已超过50%。
此次集采中,相较于以往跨国企业在集采中的要考虑全球价格统一、产品选择等问题,在业界看来爱尔康表现得非常“激进”,在八个带量集采品类中都有押中,并且今年刚上市的产品也加入集采。
对此,张健解释称,这个前提是爱尔康拥有人工晶体全产品线的“筹码”,同时在集采之前就已经与总部在价格、产品方面达成了一致观点,核心即是加快产品进入医疗机构,让临床医生也能够更放心地用到更新的技术和产品。
“从一些公开数据来看,我们考虑到在中国市场的推广难度、地域广度,所以在价格方面,确实对集采做出了非常大的承诺,希望能把新的技术,通过集采快速带到中国市场来、惠及患者。”张健表示:“国采正式在各个省份落地后,我们会确保第一时间把产品供应到医院,同时把我们的专业培训工作做好。作为全球最大的晶体供应商,保障产能及供应链是最基础的工作,如何让没有准入过的医院及医生快速了解最新的产品、最新的技术,是爱尔康目前的工作重点。”
不过,张健也提出判断称,此前人工晶体已经做过省级联盟集采,整个白内障手术渗透率在随着人工晶体产品降价而提升,但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之前因为很多新技术确实在很多省份没有准入、在很多医院没有使用,或者受限于支付能力。通过这一轮集采,功能性晶体和老视晶体的价格调整之后,这块产品的渗透率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市场格局生变
WHO研究报告指出,白内障、未经矫正的屈光不正以及青光眼是造成全球致盲和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其中因白内障而致盲占比39%,是全球第一致盲病因。而防盲治盲一直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白内障手术也是在自费项目众多的眼科领域里鲜少获得医保支持的项目之一。
数据显示,国内每年每百万患者当中进行白内障手术的例数(CSR)已经从2011年的不足四位数跃升至2662,但和美国(12700)、日本(12400)相比仍然有数倍的差距。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重点提到,“十四五”期间全国CSR要达到3500以上。
通过外科手术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有效手段。人工晶体是经手术植入眼睛里代替摘除的自身混浊晶体的精密光学部件,一般分成硬性人工晶体与软性人工晶体两大类。硬性人工晶体较为低端,价格在几百元上下浮动;软性人工晶体较为高端,价格在千元、万元人民币之间浮动。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绍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目前一台人工晶体手术平均价格在六七千元左右,相较于多年前人工价格已经降了很多,目前仍是以进口为主,近几年国产品牌也开始在高端方面发力了。
实际上,从集采结果来看,低端产品以国产为主,高端产品以进口为主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在不少产品竞标时,在一些低端产品方面,外资企业也频频报出“超低价”。
金春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此次全国集采给了企业充分的数量保证,进一步引导高端产品降价,外企降价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更好地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
从竞争格局来看,爱尔康公司凭借强大的人工晶状体产品组合获得了最高的市场地位。据公开报道显示,当前头部国际厂商爱尔康、强生、博士伦和蔡司四家共占超过60%的全球市场份额。
虽然在高端领域竞争并不是很激烈,但从报价上看,爱尔康依旧报出了一个很低的价格,是希望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张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中国市场上患者使用多数还是单焦点的晶体,解决防盲致盲的问题,功能性晶体在中国市场渗透率并不高,如散光型、老视晶体渗透率相较于发达国家市场还有一定的空间。目前市场上的单焦点晶体仅能满足晶状体不再浑浊这一问题,但对于患者常见的近视、远视或者老花问题并不能解决,而双焦点、三焦点则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视程。
与此同时,张健指出,上述趋势在集采前期的报量过程中就得到体现,比如双焦点晶体在集采前期的报量过程中,官方统计出来的报量已经比目前市场植入量高了很多,几乎能达到现在的两倍左右了。
一位国内人工晶体企业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无论是外企还是国企都有各自的谋划,在集采催化下,整个市场格局的改变已经是不争的事情,企业都有动力的核心原因仍是市场份额,在集采背景下,企业进院的环节阻碍骤然减少,国内创新企业甚至不需要自己搭建庞大的准入、销售团队,在集采之下保障销售。
如在此次集采中,爱博医疗和昊海生科非球面-单焦点-非散光产品年度采购需求量分别为28.3万个、19.4万个,需求量高、拟中选排名靠前带来高分配比例,产品持续放量可期;在双焦点-非散光组中,爱博医疗以2880元拟中选价格排名第二,较最高有效申报价下降44%,年度采购需求量25790个,其分配协议采购量占医疗机构采购需求量比例为95%;昊海生科子公司深圳新产业以2524元拟中选价格排名第5,年度采购需求量为24253个,其分配协议采购量占医疗机构采购需求量比例为90%。
方正证券研报也指出,高端产品借力集采促进临床应用推广,量、价齐升驱动市场增长。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白内障手术的治疗需求逐渐从看得见向看得清、看得舒适转变,驱动人工晶体产品技术升级。散光、双焦点等高端人工晶体纳入国家集采,有望借力加速高端产品在临床端的应用推广。同时,高端产品更高的单价水平,以及集采带来的放量增加,有望从量、价双维度驱动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