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药企“押宝”自免领域,如何寻求差异化竞争路径?
从全球市场来看,自免已经成长为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药物市场。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1年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的全球市场规模就高达1788亿美元,中国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药物市场到2025年将拥有千亿元级的市场规模。
以当前自身免疫疾病的市场布局来看,主要以跨国药企为主。据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全球销售额排名前列的药品中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主要包括艾伯维的阿达木单抗、强生的乌司奴单抗、安进/辉瑞的依那西普、强生/默沙东的英夫利西单抗、赛诺菲/再生元的度普利尤单抗、诺华的司库奇尤单抗、罗氏的ocrelizumab、武田制药的维得利珠单抗等。
而随着各家跨国药企在自免领域药物临床适应症的不断增加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张,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自身免疫治疗药物市场将成为一大“红海”,这也推动了本土创新药企加速布局。目前,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康方生物、康诺亚等都在加速布局中。
对此,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人口多,且在早期缺乏特异性,因此相对难以诊断。自身免疫治疗在全球范围内市场规模巨大,有众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目前我国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仍然以小分子药为主。有些疾病长期缺乏有效安全的药物,往往用激素来缓解。
“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调节免疫平衡,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目前,包括JAK抑制剂、BTK抑制剂等在内的疗法有望给患者带来新型治疗手段,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热门治疗方法,正在获得市场关注。”上述分析师说。
本土创新药企奋起直追
从疾病特点来看,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患病人口多、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也被列入中国十类重大疾病。根据美国自身免疫病协会的统计,美国约有1,470-2,350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5%-8%。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4.2亿人,按照5%左右发病率来看,患者人群有约7100万人。而目前确诊患者近有2000万人,患者人群仍有至少2.55倍增长空间。
这也使得自身免疫市场规模较为可观。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有望继续增长,整体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4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241亿美元,2019-2024年CAGR 26.3%,2024-2030年CAGR 20.9%,其中生物药市场预期将从2019年的的5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166亿美元,2019-2024年CAGR 50.0%,2024-2030年CAGR 27.9%,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22.7%增至2030年的68.8%。
在自身免疫市场的布局上,近期本土创新药企动作不断,正在奋起直追。11月21日,先声药业宣布已与康乃德生物医药就创新药IL-4Rα单抗Rademikibart订立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先声药业集团将获得在大中华地区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该产品所有适应症的独家权利。康乃德生物医药将保留该产品在协议地区以外的权利,并将继续负责并完成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先声药业集团将独立负责该产品在协议地区未来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新适应症的开发。本次创新药Rademikibart的独家许可与合作,将进一步丰富先声药业在自身免疫领域的产品布局,加强自身免疫领域商业化协同效应。
同一天,迪哲医药发布公告,称其与无锡市高发集团拟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在特应性皮炎、白癜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斑秃的局部治疗领域进行含有化合物戈利昔替尼(golidocitinib,JAK抑制剂)及化合物DZD8586(BTK/Lyn抑制剂)的药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告显示,基于整体的战略规划,为了拓展皮肤制剂和其它非传统给药方式等创新疗法业务,充分利用现有产品管线在皮肤自免领域的巨大潜力,以提高整体竞争力,迪哲医药拟与高发集团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迪哲医药持股比例为87.50%,高发集团持股比例为12.50%。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戈利昔替尼是T细胞淋巴瘤领域全球首个且迄今为止唯一处于全球注册临床阶段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DZD8586是一款可完全穿透血脑屏障的全新非共价LYN/BTK双靶点抑制剂。而无论是JAK1抑制剂还是BTK抑制剂都是全球中外药企最受关注的医学研究方向之一,也都是这几年兵家必争之地。
以JAK1为例,目前,多家药企正在布局的临床适应症覆盖类风湿关节炎、骨髓纤维化、银屑病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特应性皮炎、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全球现已获批的JAK抑制剂还包括,辉瑞Cibinqo、Incyte/诺华公司研究的口服、ATP竞争性、可逆的JAK1/2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Jakafi)、辉瑞JAK1/3抑制剂托法替布(tofacitinib,Xeljanz)、Incyte/礼来联合开发的巴瑞替尼(baricitinib,Olumiant)、安斯泰来(Astellas)富马酸吉瑞替尼片(peficitinib)等。在国内,目前布局JAK抑制剂的药企也有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微芯生物、泽璟制药等。
“在药物市场,JAK1抑制剂的市场前景较为广阔,可以在特应性皮炎、斑秃和白癜风等疾病领域皆获得较好表现。以特应性皮炎为例,以JAK为代表的免疫抑制剂所针对的细胞不单单可以在特应性皮炎这一疾病中发挥作用,也可能也会影响到红细胞、白细胞、B淋巴细胞等多个细胞。这也给企业更多竞争机会。本土创新药企后续如何打通商业化路径,获得更好的市场表现,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券商分析师说。
多方路径如何打通?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2022年,20家跨国药企进行的22笔并购交易中,有10项涉及肿瘤领域,5项涉及自免领域,自免领域的并购热度仅次于肿瘤。一直以来,自免领域是跨国药企继肿瘤药市场后的必争之地。
如此,本土创新药企如何“虎口夺食”也成为各方聚焦的关键话题。有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一直以来,大型跨国药企在自身BD与研发能力的基础上,前瞻性较强,可能会看重未来有潜质的、重磅的或是能够带来商业价值的领域。当然,这背后的风险也很高,随着临床试验深入推进,不可控因素也不断增多,同时对合作企业的临床开发和资金支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旦遭遇临床终止开发,那么前期的所有努力和成本支出也就付诸东流。
相比之下,Biotech企业商业化经验不足。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Biotech公司通常更侧重于研发,可能缺乏充分的商业化经验,需要建立更强大的商业化团队和战略,或者和现有市场主要玩家进行广泛合作,以轻资产为前提,有效推动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同时,面对市场竞争加剧,Biotech企业的相关产品一旦进入商业化阶段,公司可能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进入商业化阶段通常需要满足更多监管要求。公司需要确保产品的合规性,并与监管机构积极合作,以确保获得批准和市场准入。特别是市场反应和需求是不确定的,产品可能在市场中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公司需要具备灵活性,以迅速应对市场变化。”该分析师指出,要成功突破这些挑战,Biotech公司可以考虑以下策略:一是,制定综合市场策略。深入了解目标市场,制定综合的市场推广策略,包括目标受众、渠道选择和价格策略;二是,建立监管合规体系。确保公司具备适应监管要求的体系,与监管机构积极合作,以确保产品的合规性;三是,灵活性和创新。公司需要具备灵活性,能够快速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也是成功商业化的关键。
与此同时,选对合作伙伴也是各方聚焦的重点话题之一,而这几年,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交流也是药企的一大选择。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国家也有诸多促进经济、招商引资、对外商鼓励的政策相继涌现,当下是最好的时机可以与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将政、产、学、研、医、投集体融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将成为中国创新研发赛道持续发展、冲锋的重要动力。
“此次迪哲成功引入外部资金,将加速推动皮肤自免领域创新药研发,这也充分体现了无锡政府对公司科研实力和源头创新能力的高度认可。”迪哲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小林博士也表示,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专注于皮肤外用制剂的差异化研发,迪哲把两款极具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创新药管线皮肤方向知识产权注入新公司,也是希望与无锡政府携手快速推进皮肤制剂新药的研发工作,为无锡产业园区生物创新药的发展带来龙头示范效应。
“创新药布局是一项挑战性的过程,但也充满机会。成功商业化需要坚定的承诺、综合的战略规划和高效的执行,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上述券商分析师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也需要做好提前的风险把控。首先,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和预期效果,确保合作能够为双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其次,需要对合作伙伴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其技术实力、市场表现、以及管理团队的能力等。同时,还需要对合作内容和条款进行详细的谈判和确认,以防止未来出现争议和风险。最后,需要设立合理的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合作关系的健康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