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观察│OpenAI的双重悖论

中国ChatGPT及AIGC消费者行为洞察数据 中国ChatGPT及AIGC消费者行为洞察数据 科技消费 用数据说话

作为估值860亿美元、绝对明星的独角兽科技企业,OpenAI开发的GPT-4几乎无所不能,但现在这家公司却被自己设计的难题绊住了。

围绕其前CEO的去留,从美国时间17号开始,OpenAI无疑贡献了年度最戏剧化的宫斗剧,刀光剑影、明争暗斗,忠诚与背叛多次反转,我们围观群众吃瓜吃得目瞪口呆又津津有味。

但无论最终Sam Altman留下还是离开,站在财经的角度看,从本质上来讲,OpenAI的股权结构和治理制度决定了今天的故事绝非偶然。

OpenAI是一家顶尖的创新企业,它的股权结构和治理制度也是创新的。这种设计无疑是一种大胆探索,但它早已暗嵌的双重悖论,正在生长成一个巨大的Sphinx谜团:总有一天会绊住自己。

第一重悖论:创始人不持股,大股东在董事会没有席位

根据公开信息,Altman作为公司创始人、(前)CEO,却不持有公司股份,这在全球知名公司里是非常罕见的。

一定程度上这与该公司成立的初衷有关。OpenAI创建之初,是以非营利组织定位的。直到今天,其官网一直声称它的目标是“确保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长期主义的目标。

OpenAI最初的启动资金,是由企业家们捐赠,包括Altman本人,也包括马斯克的1亿美元。但3年后,马斯克表现出了强烈的掌控欲,被管理层拒绝后离开了公司,他承诺的后续10亿美元捐赠也没了后文。

今年以来,我国科技公司的一大热潮,就是“亮出你的大模型”。而真正的大模型,尤其是通用大模型的研发、训练,是极其烧钱的。

金主马斯克甩手而去后, Altman在2019年的一大任务就是找钱。为此,他在母公司OpenAI Inc.之下,成立了子公司OpenAI global,以寻求融资。当年,微软给OpenAI global投了10亿美元。

去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震惊四方,公司的估值也迅速飚升。今年初,微软又给OpenAI global投了100亿美元,其时估值达290亿美元。

母公司是非营利组织,子公司却是按照营利公司来设计和运行的,这就是人们今天称OpenAI是一家混合体公司的原因。

虽然微软的投资换取了OpenAI global高达49%的股份,但是,它在OpenAI董事会没有席位。这在全球知名公司里也是极其罕见的。

OpenAI董事会6个席位里,内部成员有3个,分别是董事会主席、CEO和首席科学家;外部独立董事3个,没有一个是来自投资者的代表,是名副其实的独立的董事——这种成员结构,完美呼应了OpenAI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构想。

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Altman自己主导设计的。一方面,董事会拥有任免CEO的权力,但包括Altman在内,董事会成员不持有母公司股份,OpenAI理论上不存在沦为内部人控制的公司的危险;另一方面,投资者是子公司(也是母公司的运营主体)的大股东,却在公司董事会没有席位,做到了与经营隔离,仅仅是战略投资者。

在ChatGPT的输出文本中,也强调了OpenAI的股权结构设置,是出于保护初始愿景不受投资者限制的目的。

这看起来是通往“确保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最好的诠释。

但常识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什么完美,也没有完美的公司。当OpenAI首席科学家、联合创始人Ilya Sutskever联手3名外部董事将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和CEO都驱逐出去的时候,可能包括被驱逐的人和其他大众,才发现,这样的公司架构隐含了多大的不可控。

虽然“抡锤子的人”Ilya Sutskever后来反悔了,但他剧烈且冒险的行动揭开了OpenAI在公司治理设计方面内嵌的BUG或短板。

所以问题来了,无论是因为员工集体辞职威胁还是外部投资者压力,如果(3+1或其他形式主导的)董事会任免CEO的权力遭到挑战甚至否定,OpenAI是否终将沦为内部人控制的公司?而大股东进入董事会作为制衡力量,是否可行?

第二重悖论:发展与安全、商业与伦理

虽然我们从公开信息看到,硅谷一批资深AI科学家总认为Altman不懂人工智能技术,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CEO,但仅从过去一年来的表现看,实事求是地说,Altman是一位优秀的甚至卓越的CEO。

从外部看,是他将人工智能新浪潮抬升到了一场接近全球产业革命的高度;从内部看,是他将公司的估值拉到了令人艳羡的高度,今年之内就翻了3倍,同时还在为员工股份寻求融资;从短期收益看,公司今年将产生十几亿美元的收入,明年则有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但问题就在这里:他跑得太快了。

电视剧有句台词:凡是钱能办到的事都是小事。因为做生意,都是基于利益交换。但如果涉及公司战略方向和价值观,这样的分歧和冲突,往往无法妥协。

正如前文所述,OpenAI有一个崇高目标,几位创始人和捐赠者是带着理想主义创立了公司。但早在9年前仅仅29岁就成为硅谷第一梯队加速器YC 总裁的Sam Altman,不仅仅拥有理想主义。根据媒体披露的最新消息,Altman前段时间正四处游说,希望拿到巨额融资,准备投资一个全新的芯片项目,对抗英伟达,可谓野心勃勃。

从公司组建起,OpenAI另一个重要的平衡力量,是强调人工智能的安全可控。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是其中的代表。他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OpenAI的主要目的就是,当人工智能发展到通用人工智能(GAI)的节点时,它必须是绝对置于人类的控制之下,而不是相反。他用的词叫做“超级对齐”。

OpenAI董事、问答网站Quora的首席执行官Adam D'Angelo说,“如果该组织( OpenAI)成为五大科技公司之一,就不会产生任何结果。”意思是,他们不希望OpenAI成为第五大科技公司,而应牢牢守住“‘确保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宗旨的非营利组织”这一定位。

客观地说,去年11月以来,在Altman的带领下,OpenAI与所有营利性公司一样,在商业化的路上不停狂奔,像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盈利。

马斯克此前曾在推文中吐槽,OpenAI初创时是一个开源、非营利性质的公司(这就是为什么我将其命名为“OpenAI”),以作为对抗谷歌的力量,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闭源、微软有效控制的、利润最大化的营利性公司。

11月7日OpenAI开放者全球大会上,Altman的作为彻底激怒了另一股平衡力量。他推出的GPT商店和收入分享计划,剑指商业盈利。

OpenAI这次人事地震,基本可以排除利益动机为主的阴谋论。指责Altman沟通“不坦诚”,只是优雅的借口,事实上,双方在价值理念上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Ilya Sutskever前不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ChatGPT可能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意识和智能”。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警告:人工智能的安全可控和伦理规范,应该上升到更重要的位置。

好消息是,OpenAI在这一轮的人工智能新潮中,做到了绝对领先,暂时歇一歇也无妨;坏消息是,如果听任Altman带领一批全球最优秀的人工智能专家加入微软,OpenAI就为自己制造了一个最强劲的对手。

而无论Altman回归与否,OpenAI都要回答:是先停下来,找到应对已有“意识”的ChatGPT的解决方案,确保它完全置于人类的控制之下,再研发新产品、寻求发展;还是回到原有轨道继续狂奔,要么成为第五大科技公司,要么彻底失控最终被GAI自己吞噬?

OpenAI的悖论就是它的十字路口,某种程度上也是所有人工智能企业的十字路口。

中国ChatGPT及AIGC消费者行为洞察数据 中国ChatGPT及AIGC消费者行为洞察数据 科技消费 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