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求解新型工业化:内外发力拓产业空间,纵深布局产业链供应链
11月16日,广东省举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过去四十多年,广东工业的发展是境内资本与境外资本的“双轮驱动”的结果,外向型的特征明显。但如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出现了区域化、碎片化的趋势,全球供应链日趋“短链化”的特征明显。
赛迪华南智创中心主任龚佳勇表示,新型工业化是以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广东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端产业和传统产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双重挤压;对内,广东则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传统产业过大、新兴产业还在培育的问题。
面对当前一系列问题,广东提出要聚焦拓展纵深,加快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积极向县域、海洋和区域协作要潜力要空间,不断拓展省内产业发展布局,坚持内外双向发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挖掘增量、争创优势,持续增强广东产业发展韧性和竞争力。广东还加大提升珠三角的辐射带动力,特别是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背景下,构建起“港澳—珠三角—粤东西北”等之间的产业链协同和闭环。
积极参与国际“双链”重构
坚持创新驱动,广东正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经济纵深、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
当前,广东新能源汽车品牌深入国际市场进行布局。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叠加了数字平台、能源运营以及相关配套服务,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及对就业的拉动都更为强劲。
2021年5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出海战略就已拉开序幕,并且率先进入挪威市场。今年,比亚迪正式宣布在巴西建设由三个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包括一座主营电动客车和卡车底盘的生产工厂、一座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工厂,以及一座专门从事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的加工工厂。
近年来,国际化的融合在比亚迪身上展露无遗,一方面是在新车型的产品设计、研发阶段,引入全球化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全球经销商网络,带领制造产业链上的企业出海。
龚佳勇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自2018年以来,广东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走向国际化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最高发展形式。比如,很多企业到国外建立研发机构,与当地的智力资源进行整合;新能源企业基于对资源的需求到国外布局供应链。
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调整,广东也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资的开放获取新一轮的优势叠加。近期举行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透露了当前广东招商的两大方向——制造业招商和总部招商。
龚佳勇表示,广东对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的投入的力度很大,广东招引总部企业集中在技术总部、销售总部、品牌总部。
以世界500强企业西门子为例,其变压器制造基地在广州已有25年历史,为全球供应电压等级最高的变压器产品。2021年,西门子在深圳启动了全球四大创新中心之一,以在粤港澳大湾区本地进一步发展国际科创能力。今年,嘉士伯也透露,计划于2024年在佛山新建研发中心,这将是集团首个欧洲以外的研发中心。
龚佳勇表示,广东利用外资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传统制造业投资,整体规模在缩小是必然的趋势,将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外资转变。
今年7月印发的《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措施》,广东多次强调,扩大对外资的开放领域,新能源、新型储能、人工智能、商业航天、智慧养老等未来产业已对外商敞开大门。
向内寻求“双链”稳定性
在深圳保税区遥望香港北部都会区,河套地区正成为深港两地科创合作的重要跳板。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认为,香港一侧在科技产业领域,与深圳湾南面的前海南山科技园、河套地区连成一线。
他建议,可以将大河套科创核心区、黄金内湾香港段经济走廊和东部口岸走廊组成的“一心两廊”作为北部都会区的先导区域,加强香港与深圳等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互动合作,创新开发模式,引入产业发展,力争在5至10年间有大型合作项目落地。
从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是全产业链条、全供应链条、全创新链条层面的贯通式和系统性技术创新优势。这意味着,广东也需要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的纵深布局。
具体来看,珠三角核心区将发力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向产业高端化迈进。广东省有超1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其中95%来自珠三角。与此同时,珠三角的制造业网络将深入至粤东西北腹地,粤东西北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将进一步扩展产业发展腹地。
2022年,广东省政协调研后发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面临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会窗口有所收缩、邻近省市快速发展带来较大承接压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加追赶难度等实际困难。
基于此,广东省政协调研组建议,高位统筹推进粤东粤西粤北产业转移承接,完善转移地和承接地党政领导责任落实机制和对两地党委、政府的考核评价,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地市“一把手”工程,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完善引商稳商长效机制。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认为,将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辐射,在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可以相应匹配,较为可行。“建议政府在推动产业共建过程中,抓住大型企业的龙头项目,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
今年,广东聚焦产业链共性质量技术难题,在全省开展不少于50个产业链的质量提升行动,建立若干重点产业链强企服务站,组织跨领域、跨地区的“链间帮扶”,促进全产业链质量提升,促进增强产业链的韧性、活力和安全性。
同时,15个产业转移主承接平台将发挥产业载体的重要作用。广东省工信厅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省15个主平台累计新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超500个,计划总投资约2370亿元,新整备土地面积2.97万亩,已新建成标准厂房面积297.5万平方米。
龚佳勇认为,粤东西北地区缺少公共服务以及一些个性化政策的支持,在资源无法与珠三角地区匹配的情况下,难以实现粤东西北产业协同的目标。他建议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倾斜以及对地方产业支持资金的倾斜。
目前,广东省各级政府已集中各种要素资源,从金融、用地、人才、用能等多方面对落户上述主平台的企业和项目给予政策支持。比如,用地指标预支使用机制保障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并对特定项目进行用地保障;除普惠性奖励政策外,主平台范围内总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且设备购置额不低于500万元的制造业企业或项目可按照一定比例予以不超过3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