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LP-1加速“出海”,市场“内卷”如何打通商业化路径?
自从马斯克“种草”让GLP-1(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减肥药物成功出圈并火遍全球。一年多来,GLP-1热度不减,已然成为糖尿病以及减重市场的 “当红炸子鸡”。
作为全球加速崛起的千亿美元黄金新赛道,GLP-1药物已成为国内外药企争相布局的焦点。据Insight数据库显示,目前全球共有近300个GLP-1受体激动剂处于临床前至批准上市阶段。由于GLP-1受体激动剂相对胰岛素的各方面优势,现已成为最理想的降糖药,也一跃成为糖尿病市场最大的搅局者。
此外,GLP-1药物也一跃成为全球药物减肥领域最火热的新星,本土创新药企也在加速布局。近日,阿斯利康和诚益生物达成心血管代谢疾病和肥胖症新型药物的授权许可,获得诚益生物下一代口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ECC5004作为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的全球权益。ECC5004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每日一次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肥胖症、2 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代谢疾病。
对于此次合作,诚益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周敬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市场的格局和市场规模来看,目前GLP-1的市场规模约20亿元,未来预期约能增长至50-100亿元。特别是在肥胖症方面,该市场是刚刚打开,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至于二型糖尿病这一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市场规模也会不断增加。所以未来的市场规模显然会超过25亿元的市场规模。
“我们会认为如果在临床开发阶段,就开始同一家规模较大的跨国药企进行合作,能够加速该产品的开发过程,更大程度加速产品的上市,其次能够扩展该产品未来联合不同的产品用药的趋势,扩大市场前景。”周敬业指出,对于本土GLP-1布局企业而言,早期进行跨国合作反而更有利,如果完全靠自身能力开发会使得收益较小。
GLP-1市场已“内卷”?
对本土创新药企业而言,之所以希望早期与跨国公司加强合作,也是需要越早推动相关产品面市,从而在市场上争取尽早获得一席之地。
从目前的市场布局来看,针对GLP-1受体为靶点的药物开发已成为减肥药临床研究的主流。2023版ADA指南根据降糖药物的减重效果排序,司美格鲁肽为“减重效果非常好”的药物,度拉糖肽和利拉鲁肽为“减重效果高”的药物。
目前,跨国企业在GLP-1药物糖尿病适应症布局上,礼来和诺和诺德两家公司处于领先位置,均有多款药物获批。此外,辉瑞、安进、诺华、武田制药和勃林格殷格翰等也有产品正在研发。在减重适应症上,目前跨国药企中仅有三款GLP-1产品获批,分别是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以及刚获FDA批准的礼来Zepbound(tirzepatide)。而国内有两款GLP-1类药物获批,分别是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和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注射液。此外,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企业在研产品数量处于前列。据Insight数据库显示,目前国内已有112款GLP-1类新药进入临床阶段。
GLP-1药物赛道十分火热。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刘立鹤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国际市场看,诺和诺德和礼来目前是GLP-1市场的两大玩家。随着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的相继上市,以及GLP-1药物从二型糖尿病到减肥适应症的拓展,预计2030年全球GLP-1市场规模将超千亿美元。从国内市场来看,2022年司美格鲁肽占据中国GLP-1市场超40%的市场份额。目前国内有众多药企进入GLP-1赛道,在研药物包括GLP-1创新药以及生物类似药两大类。
“随着更多GLP-1药物的上市,预计2030年中国GLP-1的市场规模将超600亿元。完备的多肽合成产业链、以及在本土市场充分的商业化经验是众多在GLP-1赛道竞争的中国药企的优势。”刘立鹤说。
如此业内人士也指出,随着更多GLP-1药物的上市,市场“内卷”或将出现。对此,周敬业认为,从GLP-1赛道上的竞争格局上来看,在短期将会出现两大类比较有竞争力的产品涌现,一类就是多靶点,即二靶点或者三靶点多肽类的注射类药物,以礼来的替尔泊肽为代表;另一类是口服的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由于便利性、更低的成本或者是更好的患者依从性未来潜力更为可观。
“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主要以上述两款为主,而在众多布局者加速布局的情况下,同质化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内卷’。在小分子GLP-1这一领域可以看到,走在靠前的有两大类产品,一是辉瑞类的lotiglipron和danuglipron,另一类是礼来的orforglipron。而在今年年中,因为肝脏毒性,辉瑞停掉了产品lotiglipron的开发。这也意味着,这类产品的开发有很大的挑战,研发难度较大并非想象中简单。”周敬业说,在这一品类上如果有先发优势,又有体量优势,竞争优势就会有所体现。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提前布局赛道,研发思路也必须做到显著优于其他在研竞争对手,只有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刘立鹤也指出,在GLP-1的研发布局层面,时间壁垒、药物的差异化设计、以及卓越的药物疗效是成功的关键。例如,目前国内多个厂商正在进行司美格鲁肽仿制药的研发,同样的产品如果临床进度更快,商业化更早,将在院端市场具有较大的先发优势。同时,从过去的销售数据也能看出,长效的GLP-1制剂市场份额在不断攀升。
“因此,从产品设计考虑,提高患者用药便捷性,包括进行长效药物的设计及口服剂型的设计也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关键。同时,在激烈竞争的GLP-1市场,优于或不劣于目前已上市药物的疗效也是管线药物自身价值的体现。”刘立鹤说。
构建商业化模式
从糖尿病到减重,GLP-1类药物在适应症上不断扩大,也带来产品商业化层面的巨大机遇。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挑战。
根据灼识咨询发布的报告,目前已有大量国内企业在准备申请临床或仿制药上市,随着国外企业药物专利过期,仿制药的涌入将触发集采,在降低药物价格的同时帮助提高GLP-1RA的渗透率。如此,预计2023-2024年利拉鲁肽品类将会达到原研+仿制大于等于3种的条件并触发集采机制,而由于目前已有多家国内公司申报司美格鲁肽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8年左右触发集采机制。
在此形势下,抓住时机走稳商业化路径成为一大关键。有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商业化布局方面,不断开拓适应症扩大市场前景也成为“兵家必争”的方向,目前从企业层面来看,不断地拓展市场,增加药品的适应人群也是商业化布局的重要方向。但药品在增加适应症拓展患者人群时,难以避免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同样也面临投入的高风险。所以在此过程中,不能因为药品增加了适应症,但价格不断下降的窘境,而在过去这几年,很多企业或者产品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适应症类患者的证据级别是医生发自意愿地去给患者进行药物使用,有医保,又有良好数据的产品可以使得患者的用药时长能够到达合理的范围,这也是商业化主推的产品类型。该是我的患者,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我觉得我的药好。不该是我的患者,我们也不需要去抢那么多,一定要有取舍。”上述药企高管说,商业化的成功肯定不能只归结于一个能打拼的商业化团队,研发的方案设计就提供了商业化成功的基础。商业执行力、商业化团队的勤奋度、对商业化团队专业化培训、医生的专业反馈等都是商业化成功的必备要素。
当然,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也需要将目光放长远一些,聚焦“出海”也成为当前药企扩大市场规模,规避“内卷”的重要方向。阿斯利康国际业务拓展合作与战略投资副总裁、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董事总经理陈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GLP-1企业“出海”需要聚焦多个层面。一方面,对于海外市场整体熟悉程度。一个新产品如果在全球上市,需要提前了解标的市场的药监体系和临床体系,以免走弯路;另一方面,在海外如果是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需要很多患者对照,这一投入比其他一些特药要更大。对于国内的初创企业而言存在布局投入的风险、财务投入的风险,以及后期研发能力的风险。
“在此层面,跨国药企与本土药企可以有较好的互补,本土创新企业可以聚焦把前端科学能够做好,而阿斯利康在内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全球的能力和网络体系助力再进一程,形成共赢。”陈冰说。
陈冰进一步指出,在国内聚焦“出海”的企业中,从研发角度的CMO、CDMO到初创研发的Biotech等,均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阿斯利康在海外,无论是欧美还是“一带一路”国家均有相关团队和机构布局,可以跟当地的政府机构沟通,在现有政策下,讨论如何就产品展开良性合作。“药物毕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我们也是希望能够通过与拉美、中东出海交流,推动中国创新走向全球。”
谈及“出海”,刘立鹤则强调,在GLP-1出海的规划上,需要对目标市场监管的要求及商业化模式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选择适合公司产品“出海”的商业战略。
“在前期研发时期,需要明确相应监管临床试验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临床试验规划,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可能相关经验较少,需要和具有跨国经验的CRO团队进行合作研发。同时,在商业化规划中,本土公司也需要寻找具有海外销售经验及渠道的公司进行商业化的合作。”刘立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