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码广东“薯六条”: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全国鲜食甘薯交易市场“标杆”

艾媒舆情|2022年“广东丰收节”媒体传播监测报告

9月23日,广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以下简称“广东丰收节”)在珠海市斗门区启幕。主会场上,中华八大菜系名厨联袂制作“白蕉海鲈一桌菜”,引发消费者的热切关注,使得白蕉海鲈成功“出圈”。借助广东丰收节活动传播效应,珠海斗门进一步打响“中国海鲈之乡”的金字招牌,成为众多美食爱好者

艾媒舆情|2022年“广东丰收节”媒体传播监测报告 精品决策

近日,《广东甘薯产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6 年)》正式印发。围绕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该实施方案提出“到2026年,力争全省甘薯产量比2022年提高20%”的目标,并制定扩大甘薯种植面积、加强健康种薯种苗繁育推广和品种选育等六大措施(以下简称“薯六条”),旨在以绿色高产高效发展为目标,以补齐甘薯产业突出短板为主攻方向,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建立健全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打造“广东甘薯”品牌,为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支撑。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中,拟将包括甘薯在内的高粱、大麦、荞麦、青稞、绿豆、马铃薯等纳入粮食大类。

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何出台广东“薯六条”?其背后深意是什么?在广东薯业全产业链合作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多位专家,解读广东薯业发展新趋势。

受访专家表示,广东在此时提出甘薯种植产量提升方案,既是保障粮食安全之策,也是促进农户增收之举。广东“薯六条”的推出,能够有效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也能保障“保粮”与“增收”并行。

把握“扩种”与“扩产”平衡

广东“薯六条”首条进一步提出扩大甘薯种植面积,力争到2026年全省甘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90万亩以上,相比2022年增加32.4万亩以上,产量比2022年提升20%。

但扩大甘薯种植面积并不一定意味着产量的增加,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据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鲜食型甘薯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广东省甘薯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章英研究员介绍,广东甘薯种植分布在粤东、粤西、珠三角和粤北四个区域,其中粤东、粤西为主要产区,分别占广东甘薯种植面积的30%和35%,主要分布在汕尾、揭阳、湛江、茂名、阳江等地。其中,湛江年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汕尾陆丰、揭阳惠来也是甘薯种植大县,种植面积均超20万亩。粤北及珠三角地区甘薯种植面积分别占广东甘薯种植面积的17%和18%。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义伶表示,“在健康餐桌文化理念下,甘薯目前扮演更多的是餐桌粮食、健康饮食的角色。在此背景下,甘薯不能与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过分争地。”

然而,“不过分争地”的种植要求,导致可以用于扩大的甘薯种植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但由于甘薯耐旱、耐贫瘠以及抗逆特性突出,同时环境适应性较强,因而甘薯种植可以充分利用撂荒地,尤其是利用一些对水稻种植不太友好的土地,从而达到‘扩种’目的。”杨义伶解释。

此外,杨义伶针对“扩种”的问题还提出了“稻薯轮作”方案。由于水稻无法在冬季进行种植,而“稻薯轮作”模式则可以充分利用冬季闲田,达到在保证水稻种植面积不受挤占的同时,增加土地利用率与经济收益的效果。

广东的“稻薯轮作”与“错季销售”有其自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李云研究员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广东地处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气候资源优越,冬季光温水条件适宜,广东甘薯能与全国其他市场形成错季销售,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

发展甘薯产业是提升广东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着力点。李云进一步补充,广东地区发展甘薯有其独特自然地理优势,广东沿海地区沙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薯块的形成与膨大,也造就了甘薯较高的商品性。再加上广东企业众多,市场辐射带动作用显著,能够在全国鲜食甘薯交易市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加强甘薯健康种薯种苗繁育

尽管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不挑剔”的甘薯堪称“六边形战士”,但也有其“极限”。甘薯在生产中常采用无性繁殖,在不断繁殖的过程中会退化,尤其是病毒积累,导致其活力、产量和品质都有所下降,甚至造成绝收。

脱毒种苗是目前解决甘薯产能退化、病毒感染问题的最佳途径。受访专家表示,“目前我们通过多种途径筛选种苗,种植健康种苗是解决品种退化和病毒感染问题最有效的途径。通过使用健康种苗改善苗活力,解决苗期病毒感染问题,从而从种源上保证整个产业得到良性发展。”

经过多年的培育,广东已陆续推出多种品质优良的高产品种。其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广薯87”和普宁市农科所培育的“普薯32”,先后成为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较大鲜食品种,引领全国鲜食甘薯产业发展。

此次广东“薯六条”将“健康种薯种苗繁育推广和品种选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提出构建以区域性甘薯健康种苗繁育中心为主导、N个主产区健康种苗繁育基地为基础的脱毒种苗繁育体系,支持主产区扩建与新建一批脱毒种苗繁育基地。

在技术层面,广东“薯六条”要求推广甘薯脱毒种苗标准化生产、调运、检测等标准和技术规程,研发甘薯脱毒种苗快捷检测试剂。力争到2026年,全省组培中心、网室大棚和繁苗基地年产脱毒种苗达到27亿株以上,脱毒种苗应用率提高至30%。

目前,健康甘薯种苗提产的试验效果显著。杨义伶介绍,“我们这两年通过推广示范健康种苗发现,从实验室数据来看,与常规苗相比,使用健康种苗能使产能提高30%以上。若能大面积推广,则单产可以提高20%-30%,此外,由于甘薯的商品性、均匀度和品质等的同步提升,对整个产业的提质增效可以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薯六条”还提出产业绿色高产高效发展的目标。力争到2026年,全省甘薯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基本形成,甘薯产量、品质和质量安全得到全面提升,实现甘薯种植过程中的化肥减施增效与健康土壤培育。“绿色高产高效”的甘薯产业打造的环节,同样涉及全产业链的系统性问题,包括品种育成、健康种苗挑选、肥料农药合理使用、病虫害预防以及机械化使用等。

为了甘薯品种的进一步优化,广东省农科院专家持续推进甘薯品种资源的创新研究。王章英提到,省农科院先后选育出了50余个广薯系列的甘薯新品种,在全省乃至周边多个省(区)推广种植,甘薯推广面积占广东省的60%以上。

多元发展提升全产业链价值

除了从产业链前端的科研创新发力,生产、销售环节等中后端也是甘薯产业发展的重点所在。其中,提高甘薯生产机械化水平是绕不开的话题。

目前,广东甘薯耕种的机械化率较高,但是机械化种植和收获仍是其中两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我们的耕作机械更多还是源于对马铃薯、水稻等机械设备的改装,目前针对甘薯专业化的机械设备较少,机械种植效率仍难以满足产业需求,应加快研制适合广东土壤条件的甘薯生产机械。”杨义伶说。

同时,由于机械收获容易导致甘薯之间相互碰撞破皮,对甘薯的商品属性造成影响,而作为鲜食甘薯的主要地区的广东,却对甘薯的商品性要求较高,两者间矛盾使得薯农往往更愿意采用人工捡拾的方式进行收获。但人工捡拾在增加收获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收获的效率。

此外,王章英提到,广东甘薯产业对品种品质需求越来越高,目前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产量已达较高水平,但口感、品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地特色品种品质较好,但产量低、薯型不美观,商品性差;亟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既高产又优质的新品种。因此,补齐这一短板也正是“薯六条”提出推广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流程的意义所在。

一直以来,广东以种植鲜食甘薯为主,且鲜薯经济效益良好,但这并不局限广东多元发展薯业的思路。“薯六条”提出开展甘薯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装备研发及应用推广,提出“到2026年,省内甘薯加工产品类型更加多样化,对本省甘薯生产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的目标。

目前广东的甘薯加工食品以淀粉、粉丝和薯干为主,虽然此类产品的市场成熟度颇高,但在杨义伶看来,多元化发展才能让广东甘薯拥有更多的选择方向。如“卖相”欠佳的甘薯可以开发甘薯复合果汁、发酵制品等休闲和保健食品,通过深加工提高其产品附加值,让企业“多条腿走路”。

广东薯业企业积极打开思路,将产业链不断外延拓展。植物龙将甘薯产业链向保健食品方向衍生,提取出花青素,用于制作面膜、益生菌饮料;生长地和广州酒家合作,推出预制菜爆款甘薯流心酥;花花食界等企业则与粤黑合作的“稻稻薯”项目对接,目前多款薯类预制菜产品或将面世。

在扩大甘薯销售市场与形成广泛品牌效益的规划方面,“薯六条”还提出在广东甘薯主产区打造全国鲜食甘薯交易市场“标杆”,构建广东甘薯卖全国、卖全球的流通格局。“薯六条”提出具体目标,到2026年,“广东甘薯”区域公用品牌效益初现,知名度有明显提高,鲜食甘薯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当前,广东已初步形成全国最大的鲜食型甘薯消费市场,拥有作为集散地的良好基础,尤其是在甘薯采购和分级储运方面已较为成熟。

杨义伶认为,广东进一步优化分级,能让每个级别产品的标准性、一致性和商品性发挥得更好。如分级储运能让商品以时间换空间的形式先放置一段时间,等时机成熟再拿到市面销售,以提升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利用甘薯糖化过程所需时间的差异,通过储运方式能够让每个品种都发挥到品质的最佳状态,在此情况下再进行销售,进而提升商品吸引力。

策划/统筹:喻淑琴  李振

本期记者:冯玉怡

设计: 郑嘉琪 谢心月 毛玉娴

实习生:陈晓霞  姚佩仪

艾媒舆情|2022年“广东丰收节”媒体传播监测报告

9月23日,广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以下简称“广东丰收节”)在珠海市斗门区启幕。主会场上,中华八大菜系名厨联袂制作“白蕉海鲈一桌菜”,引发消费者的热切关注,使得白蕉海鲈成功“出圈”。借助广东丰收节活动传播效应,珠海斗门进一步打响“中国海鲈之乡”的金字招牌,成为众多美食爱好者

艾媒舆情|2022年“广东丰收节”媒体传播监测报告 精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