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设世界级海洋AI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研究设立海洋大模型产业基金
2024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爆发年,目前全国已备案117个大模型,“百模大战”态势正酣。全国多地都在抢抓风口、加快布局,AI“下海”成为了突围方向之一。
5月27日,青岛发布全国首个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的指导性文件——《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以下简称《方案》)。
据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庆胜介绍,青岛将聚焦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关键要素支撑地、头部企业集聚地、应用场景示范地、产业生态优化地五个目标,实施科技创新攻关、关键要素整合、产业集群发展、应用场景开发五项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海洋”深度融合,聚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对于沿海城市青岛而言,海洋毫无疑问为AI大模型市场化应用提供了一片前景广阔的“蓝海”。长期以来,青岛海洋科研优势突出,海洋大模型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数据、算法、算力齐备,拥有海洋数据资源、海洋场景应用、海洋超算设施的发展基础。截至目前,青岛市算力总规模超2300P,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500余家。根据5月24日发布的《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青岛提出了“努力实现2024年全市智能算力规模达到3300P、2026年达到1.2万P”的建设目标。
拟构建海洋大模型标准体系
海洋行业适用的AI技术包括AI感知、AI认知和AI系统技术等,通过分析和处理从海洋环境中搜集的各类数据,为海洋产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城市通过建立系统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阵赋能海洋发展的案例屈指可数,可见青岛之雄心勃勃。
《方案》提出,到2026年,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生态加速形成,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在国内国际上的首创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21世纪经济报道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获悉,围绕该目标,青岛将实施科技创新攻关、关键要素整合、产业集群发展、应用场景开发五大行动,并细分为15项重点任务,从底层技术研发到落地场景和产业生态建设环环相扣。其中针对突破大模型关键核心技术,《方案》特别提出“开展混合专家模型等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海洋具身智能等前沿交叉技术突破”。此外,青岛还将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等,提出“争创国家级海洋数据交易平台、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试点等”,并构建海洋大模型标准体系和评测体系。
《方案》在“关键要素”整合行动中则提出了“加强海洋数据支撑”,具体包括成立数据集团,打造高质量海洋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集,推进海洋数据资产化和市场化流通,采取多层次策略保障海洋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据了解,2022年起由自然资源部、山东省、青岛市共建的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正在推进建设中。
当前海洋AI大模型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智能企业“下海”拓展技术与商业模式。据悉,当前颇受市场关注的华为“盘古”大模型等相继开发了海洋领域的应用。因此,《方案》也突出强调了“招引”功能。据介绍,一方面,青岛将建设全国首个海洋产业大脑,招引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另一方面,组建海洋大模型产业联盟,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海洋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培育和引进一批复合型人才及其团队。
问题是,短短三年,此蓝图能否顺利实现?
建设应用场景示范区
要让“AI+海洋”真正成为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蓝海,关键是应用场景。
从5月27日举行的“青岛‘AI+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上展示的各类大模型来看,海洋气象预报是最为成熟的应用场景之一,以清华大学“AI-GOMS”等为代表的气象智能大模型尤其受到关注。
比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联合开发的“羲和”海洋预报大模型在海水温度剖面、盐度剖面、海表流场、海平面高度等评测要素上,实现了比当前世界主流的业务预报系统的提升,在单块GPU卡上平均仅需3.6秒即可完成1到10天的全球海洋环境逐日预报,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快1000倍以上。
由青岛国实科技集团开发的“问海”大模型则通过融合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和海洋动力学理论,以全球海洋再分析数据集作为训练数据,结合窗口注意力机制算法,显式嵌入了大气对海洋的驱动作用、地形对海洋的约束作用以及海水运动的缓变特性,相较于数值预报模型在计算效率方面提升了1000倍,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计算时间和能源消耗。
除此之外,此前青岛还依托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港口集团等单位,培育了“瀚海星云”通用大模型、“琅琊泊”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北极海冰大模型、港口行业大模型等,可见,青岛已初步具备了在海洋综合治理、海洋气象预报、海洋防灾应急、智慧港口运营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而如何让这些各自出彩的大模型形成矩阵,集团式支撑海洋产业的全景,或许正是下一阶段青岛完成海洋AI产业集聚区“三年目标”需要发力的方向。
《方案》提出建设应用场景库,定期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先行先试开展海洋大模型建设应用。同时,青岛还将建设海洋大模型应用场景示范区,旨在“打造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海洋大模型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
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表示,下一步将用足用好现有的海洋产业基金,研究设立海洋大模型产业基金,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团队、个人参与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