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武汉掘金低空经济 剑指万亿级蓝海
在低空经济崛起,全国各大省市争相向天空要新质生产力的当下,身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武汉,再一次表现出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的决心,以期跻身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前列。
5月23日,武汉市印发了《武汉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将从支持低空经济重大项目落户、支持低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支持低空经济标准规范制定、支持设立低空试点航线、支持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低空经济产业金融支持、支持低空经济人才引育、支持低空经济企业投资技改、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集聚等九方面着手,加快提升低空经济竞争力,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当前,低空经济席卷政策、产业界,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以来,已有超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低空经济。向又一个万亿级赛道冲刺,武汉挑战新赛道的底气何在?
近期,21世纪经济研究院围绕武汉市低空经济相关产业,进行一线调研走访发现,经过多年的布局,武汉在低空经济赛道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有近200家从事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培训、服务的企业,其中具备整机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10余家,做无人机载荷及应用软件相关技术的企业10余家。
“行业迎来了春天。无人机无论在文旅、影视、农业等领域的商业应用,还是在政府部门的公共应用,其价值已深入人心。此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意味着行业从无序到有序发展。行业有理由相信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将如电动汽车一样广阔。”湖北电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鹰科技”)董事长蔡晓东在接受21世纪经济研究院调研时指出。
不可否认的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低空经济产业尚处于有序发展的商业化初期,面临着产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等困局。普宙科技董事长黄立指出,“主要难点在空域管理和开拓应用场景两方面,在空域上要能飞、多飞,好飞,在场景上要能用、有用、好用。”不过,针对现阶段难点,武汉正在发力,在低空经济赛道上加速前进。
补强低空经济产业链
新兴产业的从有到强,是补齐产业链新增、欠缺环节的过程,是产业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互动协同与演化,最终组合成产业生态圈,确保良性持久发展。这亦是对政府培育本土企业、招引龙头或特色企业、制定多元化个性化产业发展政策等能力的考验。
武汉市内已有一批研发与生产无人机的企业展现出一定成绩。普宙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业内少有的拥有无人机全产业链研发能力的企业,探索出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城市创新应用,打造出由无人机+自动机库+行业应用软件平台共同构成的空中智能巡检系统,已服务全球100多个城市、1300余客户,参与制定无人机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电鹰科技已发展到第10个年头,即将量产一款涵道式无人机系统,将加载高精度全向感知探测传感器、多轴机械臂协同组合控制,通过高转速大功率电机驱动,产生400公斤以上拉力,可载重150公斤以上设备,精准感知贴近空中作业,可在复杂环境穿梭飞行。
低空经济是辐射带动多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涉及航空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多业态,而在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言而喻的促进配套产业链延伸与完善的功能。
蔡晓东认为,推动在地传统企业依托优势转型升级,是无人机产业强链补链的重要一环。“例如,武汉市内少有研发制造航空电机这一关键零部件的企业,但公司在接触中发现,一家曾做船舶大型电机的企业拥有成熟的生产线和专业技术人员,其智能化改造亦表现突出。在交流后,该企业将现有的电机技术转向航空电机生产。”
“在低空经济腾飞的当下,武汉在地企业若能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在该领域有所作为,将开启新的市场机遇,既能为企业自身带来新增长点,又能补强武汉市低空经济产业链体系。”蔡晓东进一步表示。
蔡晓东的想法与武汉市的做法不谋而合。《措施》指出,大力支持符合低空经济领域发展条件的工业企业进行技改投资,对不超过2年建设期、设备投资达20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最高将给予800万元补助;对不超过2年建设期、设备投资达500万元及以上的智能化改造项目,最高将给予1000万元补助;专精特新“小巨人”申请工业技改补助,设备投资门槛由2000万元降至500万元。
黄立则认为,武汉补强低空经济产业链,需利用好自身优势。首先是产业发展优势,低空经济涉及多业态,而武汉的北斗、光电子信息、GIS(地理信息)等产业表现突出,所以需要联合已有的优势产业,再结合未来城市应用,将待开放的低空空域从自然经济转化为低空数据经济。
“其次,武汉在机械、电子通讯、软件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科教与人才优势,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体系创新研发上具有巨大潜力。因此,接下来,武汉如何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头部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结构设计、机体材料、飞控系统、动力系统、关键芯片、高精定位等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也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黄立进一步指出。
据了解,武汉将以更大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培养引进低空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支持申报武汉英才计划,对战略科技人才提供“一事一议”综合支持,对产业领域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团队支持和综合保障服务等;对新获批的低空经济领域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
一直以来,招商引资是武汉壮大低空经济产业链的重点手段之一。对此,蔡晓东认为,当前消费级微小无人机竞争格局明确,建议武汉可以重点招引、扶持研发生产中大型无人机整机企业,向工业级无人机应用发力,不仅能促进机械、材料、通讯、电子等相关领域的协同发展,还能有效带动其他多元产业的进步。
《措施》则明确指出,针对eVTOL及大、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整机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与商业运营等经营领域的新落户的低空经济企业,实缴注册资本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且落户第二年营收超2000万元的,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的落户奖励。
为了进一步支持低空经济新基建、中小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头部企业上市,武汉市还将加强低空经济产业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低空经济领域产业基金,重点投资低空经济领域优质项目;鼓励各区设立低空经济专项基金,市、区共同形成总规模100亿元的低空经济发展基金群。
打造细分特色应用场景
当前,苏州、成都、西安、杭州、南京、武汉、合肥等市均出台了发展低空经济的相关行动计划或实施意见。
在众多竞逐者中,武汉将如何脱颖而出?武汉的回答是:结合本地特色,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打造细分领域的特色化应用场景。
2023年6月29日,《推进武汉市无人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明确指出,武汉市将以武汉经开区、东湖高新区为依托,打造两大低空经济产业特色集聚区,在武汉经开区,依托汉南通用机场产业基础优势,打造低空经济研发制造、试验试飞、飞行服务及航空运动基地,推进通航运营、智能集装化无人运输机等重点项目;发挥东湖高新区无人机企业集聚优势,建设无人机企业总部及研发、应用服务基地。
利用低空共享无人机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径,成为东湖高新区的创新应用。2023年10月,东湖高新区与普宙科技签署低空共享无人机二期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10月竣工验收。届时,东湖高新区预计共有各类型无人机186架,各类型自动机库128套。
黄立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四个首个,实现首个低空物联全区覆盖,即第一大低空无人机使用量和搜集数据量;首个低空无人机共用共享,即无人机在东湖高新区多部门统建统用,边飞边算,进行数据共享;首个低空与智慧城市多场景融合治理,覆盖28个城市治理应用场景、6个经济生活类应用场景;首个低空行业信息安全典型,是国内工信部唯一提名的低空治理信息安全样板项目。
“低空经济产业涵盖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运营服务。在这么众多的赛道中,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城市是万亿产业中体量最大、应用场景最明确的赛道。武汉每年投入大量财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以地面视角监控城市治理,仍有覆盖不到的点位。因此,依托现有基础,加上空中视角,将能同时极大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黄立进一步指出。
需关注的是,武汉市低空经济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将瞄准大中型无人机的研发与生产,不同于微小型消费级无人机的垂直起降,大型无人机需要借助跑道起飞,对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此,位于武汉经开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以下简称“通航产业园”)内的汉南通航机场展现出基础设施优势。2024年,旭日蓝天(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日蓝天”)搬迁至此,其董事长王重霄表示,“公司无人机研发重心由轻小型转向中大型,亟待解决试飞难题,汉南通航机场将满足公司的需求。此外,通航产业园吸引了产业链上众多相关企业入驻,形成资源集聚效应,便于各方交流互补,共同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
据介绍,汉南通航机场拥有一条长2400米的跑道及一条长1600米的滑行道,已吸引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海直通航、宝利航空、中国特飞所无人机产业基地等一批通航和应急类项目。
通航产业园还在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产业项目,打造应用场景,力争到2030年低空飞行相关企业突破120家,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16个低空共享无人机点位建设,统筹推进无人机起降平台和直升机临时起降场地等。
“除了加快完善汉南通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武汉正谋划建设东西湖通用机场,还将有序规划建设使用低空飞行器飞行需要的起降坪、垂直起降点、无人机自动起降平台等基础设施,为应用场景的打造奠定基础。”武汉市低空经济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措施》指出,对在武汉建设无人机智能起降机巢、中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起降场、eVTOL起降场、直升机起降平台等低空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并实际运营的企业,按照实际建设投入的50%分类别给予一次性补贴,每个智能起降机巢最高补贴10万元,每个中大型起降场、eVTOL起降场、直升机起降平台最高补贴100万元,每家企业每年该项补贴最高可达500万元。
武汉市还大力支持低空经济企业设立低空试点航线,对于起终点至少有1个在武汉市内,获得审批并使用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常态化运营的航线,可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对取得审批并使用大、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常态化运营的航线,可给予一次性40万元奖励;对获得审批且在公开渠道售票的新开通不低于25公里的短途运输航线,单条航线最高奖励200万元。
此外,王重霄认为,在探索应用场景时,武汉不应仅局限于行政区域内,应向武汉都市圈甚至是湖北省“建图造网”,并且在不同海拔进行分类飞行,打造更完整的应用场景,再反向优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当这张网络足够规范、应用场景足够丰富时,国内其他龙头企业将看到武汉能为企业发展提供顺畅的飞行条件,自然就会在此扎根落户。但同时,安全有序发展是首要考虑因素,法规针对飞行器飞行高度、飞行器体积大小等均有不同标准。因此,武汉要在空域管理方面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政策边界,探索部门与部门、企业与部门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对接。”王重霄建议。
分类分级推进空域管理
新赛道往往是“无人区”,制度供给、政策保障难以同步跟进,低空经济产业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不断被挖掘释放的同时,如何实施精细化的空域管理、创建完善的顶层设计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焦点。
武汉市低空经济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空域管理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完善。针对此,武汉深入研究不同情况下的操作可行性,将依据常规项目的运作经验来制定相应的策略。
2023年5月3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详细规定了无人驾驶航空器与人驾驶航空器生产制造标准、操作人员资质、飞行任务管理、飞行审批范围等。
例如,《条例》指出,无人驾驶航空器应当与有人驾驶航空器隔离飞行,若属于取得适航许可的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取得适航许可的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不超过真高300米的飞行、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不超过真高300米的飞行、轻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在适飞空域上方不超过真高300米的飞行等情形之一,经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批准,可以进行融合飞行。
对此,王重霄指出,目前,鉴于飞行器的种类、体积、飞行高度、飞行任务等不同,需要特定情况特定分析,向特定部门审批,因此,建议武汉市政府构建起涉及低空经济飞行规范的指挥管理网络,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审批效率,让各类应用场景的不同种类的飞行器,安全有序快捷高效地飞行。
武汉市正努力推进飞行保障体系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支撑。武汉市低空经济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正着手制定武汉市低空飞行器空域划设管理办法,分类分级划设低空飞行器适飞空域;统筹规划多层次、多场景城市低空航线网络,探索推进固定航线“备案制”管理模式;建立飞行审批监管平台,提供空域和航线申请、飞行计划申报、飞行气象、空中信息及飞行过程监管等一站式服务等。
在安全方面,蔡晓东强调,安全是发展首要考虑要素,当前从法规及技术层面,无人机飞行的安全问题已有充分保障,现有的法律框架为无人机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的每一环节提供了标准指导,武汉市各部门正紧密合作,制定更为精细的标准和作业流程,以确保空域的安全与稳定。
“在技术层面上,我们需要认识到,无人驾驶航空器与有人驾驶航空器已经具备相当高的安全性。飞行动力系统等各项技术业已成熟稳定,通过后端控制,每架飞行器的飞行路线均得到精确规划,确保了飞行轨迹的安全性,可以避免与其他飞行器或地面物体的潜在碰撞风险。”蔡晓东进一步表示。
在2023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沙飞指出,低空空域管理是整体空域管理的一部分,却有其独特性,表现为如何低空领域进行精细化管理,并转化为数字化表征,进而进行智能化决策。
“因此,以下几大关键技术不可或缺:一是时空网络精细低空空域规划技术,二是基于数字孪生的大规模无人机广域管控技术,三是空域冲突实时预测与航路动态重构技术,四是广域异构无人机精细化智慧服务技术。”王沙飞进一步指出。
黄立建议,基于城市级顶层规划,武汉市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城市项目,坚持低空空域“管用分离”原则,涉及未来五年低空逐步发展的各类飞行器的管理规范及地方接入标准,从而实现武汉市全域8569平方公里空天地一体化的智能管理,不仅为武汉市的低空飞行活动提供监管和服务,还会在市内推广无人机的安全管理标准和技术应用,构建空天协同的低空感知网络。
武汉市低空经济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高度重视航线设计、空域规划管理,将充分考虑后续系列配套措施,确保无人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后续会有规范性文件出台,将明确飞行空域的范围与审批流程等,力图让各类飞行器飞得起来、飞得顺畅、飞得安全、飞得便捷、飞得精准、飞得盈利。
(实习生朱奕臣对此稿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