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圈 厂二代的守业与突围
最近的5~10年,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逐渐进入退休之年,下一代的接班者正在快速成长。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长三角几位接班的厂二代,了解他们在商业传承中的思考、选择和行动。
聚焦这些厂二代的接班历程,他们成长于父辈提供的较为舒适的成长环境中,也面对着不一样的时代机遇,数字经济、外贸环境的深刻变化可能让他们更加保守,也可能更加有闯劲,但不可忽视,接班的个人故事与时代的经济变幻紧密交织。
广交会初体验
见到虞智轩时,她刚结束春季广交会的行程从广州回到义乌,戴着黑框眼镜的她看起来带有几丝书卷气,她也坦承自己是个学院派,“一直在学习,只不过从学校过渡到社会,进入市场实践。”
虞智轩本科毕业于马里兰大学,学习传播学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研究生就读于纽约大学,在学校读书期间她最早尝试使用直播等新媒体,“主要是好奇新事物,很多新的想法也会随之冒出来。”
自2022年留学回国开始接班家里的电蚊拍生意,虞智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己目前还在学习各项企业经营内容,处于稳扎稳打的阶段,“至少要把生产运作、产品市场等东西了解透了,电商未来一定要做,传统的内容也不能放,这是我们的根基。”
2023年,虞智轩先去工厂里锻炼学习,在偏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很多东西需要有前辈带着才能熟悉各类流程。后来,虞智轩和父母沟通,决定去市场上锻炼,以销售为切入口,更快地了解产品和市场。
去年下半年,虞智轩第一次参加了秋季广交会,也是她第一次自己带队参加展会,“在展会上了解各项业务的速度非常快,很快就能对不同国家的客户进行心理画像,熟悉认证标准细节等,获得这些细节之后,再回到工厂我就会知道研发、产品哪些地方需要提升,顺着客户真正的需求去做。”
去年秋天初次参加广交会时,因参展空间不足未能充分展示企业的情况,虞智轩有一些遗憾。今年的春交会上,虞智轩第一次挑起大梁申请了自家企业的展位,最终拿到了两个展位,全程负责起参展的各项事情。
在接班过程中,虞智轩觉得比较难的问题是生产管理和工厂管理,“尤其是工厂里很多管理层都是十几年的老员工,他们会不会听我的?我又应该如何让他们信任?”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未来虞智轩考虑要做一些突破和改变时,如何让老员工愿意接受和配合,“办工厂尤其是抓管理和生产,以及安全问题,去年我在厂里待了一年,觉得办工厂真的很不容易。”
虞智轩觉得现在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而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实在有限,“我想先把眼下的事情做好,熟悉产品和市场,然后再去组建团队,逐渐把电商部分也做起来。”
老广交的未雨绸缪
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江已经接班十多年了,1992年从杭州一所大学的财会专业毕业后,他直接进入一家国营单位工作了10年,2002年左右他开始自己做一些外贸生意,干了10多年后,2012年回到宁波的家族企业接班。
“做贸易与做企业还是有区别,做企业之后更多是点跟面的打交道,接触面更广。”储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制造业本身是实体经济,与工厂打交道较多。储江所在的行业属于特种工业车辆,更是服务特定行业的工业市场,“哪里的地方工厂开得多,你的市场就在哪里,一定程度上也是工业经济的晴雨表。”
储江今年54岁,是一位“老广交”,已参加29年广交会的他仍然在每届广交会上用敏锐视角发现新鲜事物,这是一位企业家的本能,也是传承父辈的经营传统。
“刚过去的春交会上,我看到欧美的采购商数量比去年增长较多,他们从去年的谨慎观望到今年更多观察寻找商机、发现变化,心态有了明显变化。”储江表示。
每家企业经营成功的道理有相同之处,外贸企业尤其如此,未雨绸缪和天道酬勤都是至关重要的道理。
“做外贸、经营工厂要未雨绸缪,在某一产品卖得好时需要考虑未来可以增加品类,以防单个品种有一天卖不出去,同时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让老树开新花。”
上一代交班时留下来非常丰厚的资产,仓库里的东西是满的,钱袋也是鼓的,这是二代接班非常好的机遇,同时厂二代也赶上了互联网经济带动新兴行业发展的大势,这也是一个机遇。
挑战也存在,从观念的革新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厂二代需要开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适宜时代浪潮,包括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变。
5年前,储江在企业开始推行数字化生产的改造,企业中1400个人就意味着1400个想法,推行数字化观念并不是一件易事。
“数字化设备很简单,买一台新设备就可以的,但人的观念转变非常难,好像要从他捂得紧紧的口袋里捞钱一样。因此数字化的过程只能慢慢推进。”储江说。
储江在采访过程中时常提起跨行业的商业模式颠覆,这对传统行业是危机,但对新行业是机遇,一体两面的事情,例如滴滴打车等网约车改变了出租车的经营方式,网购经济、物流配送颠覆了实体零售店。
商机就在于捕捉时代变迁下的需求,采购商变化,供货商也要随之变化。在物流分拨中心在全国快速扩张的时候,储江找到了特种工业车辆在仓库搬运的应用场景,与仓储物流公司合作提供解决方案,“我们怎么做才能跟得上时代,怎么样让自己不被淘汰,这个就是我们的命题。”
厂二代还需要和老一代团队进行磨合,相互适应。
储江认为,尽管厂二代带着一股雄心壮志接班,带着满腔热情进入家族企业,希望比上一代做得更好,但不要把一些事情想得太完美,首先要扎根,胜不骄败不馁,守住根基还有翻身的机会,但也要时刻观望经济形势变化。
走出舒适圈,继承与创新
义乌市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会长、浙江康运竹稻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后先自己创业,仅一年半创业就失败了,但父亲鼓励他继续锻炼,也从自家生意开始积累经验。
2012年,张康父亲去广东做农业领域的生意,他也跟着学习。2017年左右,他逐渐进入家族企业接班,从事技术农业领域。
张康的另一个身份是义乌市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会长(以下简称“新企联”),新企联成立于2012年,张康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也是新企联最早的成员之一。
目前,新企联160个会员中,大部分是85后,95%以上是本科毕业,40%以上有海外留学背景。
这些数据画像也呈现出义乌厂二代接班的大概特征:接受过较高的学历教育,在海外或者国内大城市读书后返回义乌,接手家族生意。
张康不否认当前厂二代接班的困境,“在义乌这样一个商贸氛围浓厚的城市,老一辈企业家获得了一波红利,厂二代大多在一个很舒适的环境里成长,进取心和奋斗力相对创一代较弱,属于比较安逸的状态。”
但义乌作为国际商贸之都,创业氛围和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仍然是全国创业者的热土,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义乌淘金。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外地的创一代和义乌本地的厂二代的心态差异,厂二代可以靠收房租、出租厂房等方式维持安逸的生活,斗志不足,反而错失了一些电商时代、直播时代的创业机遇。”张康表示。
如何理解守住基业和赛道创新之间的矛盾?
张康坦言,义乌传统企业背负了工厂、家族传承等内容,先要守业再去循序渐进地创新,而外地人到义乌从零开始,恰恰可以专心做电商这条通道。
新企联将“传承”作为协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让上一代和下一代双向奔赴,厂二代顺利地把父辈的班接好。尤其很多厂二代在学校读商科专业,但这种学术派路径只提供一个框架,真正接班需要实践式的东西。
“未来5~10年,整个义乌的厂二代们基本都要接手家里的企业,政府和新企联都在组织厂二代们出去学习、交流、走市场,今年我们会组织会员去意大利看市场。”张康说。
“走出去请进来,万一我们的会员在未来几年选择去一些国家拓展市场,我们也提前搭建一个通道。”张康说。
张康对去年走访西班牙时参观的一个企业印象深刻,那是一家做物流航运的百年企业,已经由二代接班经营,虽然是一家私营企业,但在当地航运公司排名第一,获得市场和政府的认可,将百年基业延续至今。
2019年,张康去印尼市场考察时,看到当地市场十分活跃,类似于1990年代的义乌市场。张康对这个高速发展的城市的活力印象深刻,“城市在新老交替之中,商场不算新,但密密麻麻都是人,市场氛围很活跃。”
这趟考察之行结束后,新企联中有企业成员决定开拓印尼市场,一个是做洗漱用品,另一个是做文具包袋。
“在发达国家看市场,学习的是理念,获得自己经营企业的成长,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新兴市场,主要是发现机遇,这是两种不一样的体验。”张康说。
目前的厂二代主要是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父辈渐渐老去,新生代很多也有了家庭,孕育了下一代,他们承接了父辈的企业、经验和精神,成为中坚力量,未来还将对下一代进行连贯性的培养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