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布向伟:中国商业火箭实现可回收还需要3-5年
过去几年,中国民营航天的发展脚步不断提速,尤其是去年,中国民营火箭成功发射次数达到12次,占中国总发射任务的20%左右,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中国民营火箭公司的第一梯队也已经形成。截至目前,已经成功发射入轨火箭的民营火箭公司包括星际荣耀、星河动力、中科宇航、天兵科技、蓝箭航天、东方空间。
其中,东方空间成立于2020年6月,是这几家公司中最年轻的。今年1月11日,东方空间首款火箭“引力一号”成功完成首飞,运载能力达到4.2吨/500kmSSO,创造了世界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
4月26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布向伟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就东方空间的最新进展以及商业航天的发展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引力二号蓄势待发
日前,在第九届中国航天日当天,东方空间正式发布了引力二号火箭。根据介绍,引力二号是一款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将采用10台东方空间自研“原力-85”发动机,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1.5吨。
相比引力一号,引力二号的技术路线进行了一次全新迭代。布向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引力一号是固体捆绑火箭,而引力二号采用的是液氧煤油这种推进剂,瞄准的就是将来的可重复使用。
布向伟直言,“引力二号基本上是对标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一子级将具备可重复使用能力,届时,发射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目前引力一号的发射成本大概是每公斤5万-6万元,引力二号通过可重复使用,发射成本可降到每公斤2万元左右”。
此外,引力二号的运载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引力二号的运载能力是引力一号的三倍左右。”布向伟说,同时,引力二号也继承了引力一号大部分的关键技术,比如电气产品、仿真数字孪生技术等,都会在引力一号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迭代。
按照计划,引力二号预计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实施发射。
一子级回收还需3-5年
对于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什么时候可以实现火箭的可重复使用。
对此,布向伟向记者表示,可重复使用确实是未来火箭航班化飞行的一项关键技术,同时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路径。此前,星际荣耀、蓝箭航天都完成了百米级的“蚱蜢跳”试验,今年年中,或将完成公里级的“蚱蜢跳”试验。
“这种公里级的跳跃试验到实际飞行的可回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马斯克一开始也是做了很多蚱蜢跳,后来还是走向以飞代练。”布向伟说道。
按照SpaceX的发展路径,猎鹰9号从发射成功到实现可回收,中间大概也经历了5年时间以及十几次失败。所以按照目前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速度,布向伟预计,还需要3-5年,中国商业航天能够实现在飞行过程中进行火箭回收。
需要商业输血
年初,在引力一号成功发射后,东方空间很快就宣布完成近6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该轮融资由梁溪科创产业母基金(博华资本管理)、申银万国投资、洪泰基金、新鼎资本等新机构投资,老股东山行资本、民银国际、鼎和高达等继续加持。
布向伟坦言,火箭确实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行业。“像马斯克研发火箭的过程大概烧了100亿美元,中国商业火箭公司还相对节约,目前最多的公司大概融了四十亿元。”
而接下来,中国商业航天要加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变得更高。“我们判断,如果要研制液体火箭,至少还需要2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个所有公司都差不多,差距不会太大。”
面对如此大的资金需求,除了融资,各家火箭公司也希望通过获得更多的商业订单来输血。布向伟称,中国商业航天的市场需求正在释放过程中。“引力一号今年已经有一发确定性的任务,4月份,公司又收到很多业务需求,目前在紧急排产。整体来说,从今年开始,市场对中大型运载火箭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另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布向伟还提到,今年年底,中国的低轨星座将开始高密度进行发射组网,所以各个商业火箭公司都在加紧推出自己的中型或中大型火箭,希望能够参与到组网的发射任务中。
大航天时代来临
谈及中国商业航天未来的发展,布向伟认为,中国的大航天时代正在来临。“原来大家认为火箭一年最多发射几十发或者一百发。所以早期我们找投资人时,他们也会问这个问题,如果未来市场就100亿元规模,这么多火箭公司每家到底能分多少份额。”
若按照市场总规模只有100亿元来看,那即便一家公司占据了全部市场,估值也不会太高。但现在,基本上火箭公司的估值,都已经达到了100亿元。
这是因为商业航天的市场正在打开。“就像互联网早期的时候,我们想象不出来互联网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变革,但现在回头看,互联网是一场信息技术革命。而商业航天目前就像处在90年代的互联网时期,还要再经过10-20年的发展。”布向伟表示。
实际上,现在商业航天的价值也已经开始展现。比如现在各个头部手机厂商都推出了手机直连卫星功能,而未来,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的组建完成,手机通信就可以直接通过低轨卫星就可以开展,这可能就是下一代通信技术革命。
而对于今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布向伟告诉记者,他最期待的是中国多机并联火箭技术可以取得突破以及商业发射入轨质量再获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