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转型 去西部、回县城为何热度上升?
从3月底到5月中下旬,202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报名通道正式开启,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均可报名。
“我毕业于扬州大学广宁学院,专业学的是财务管理。决定去西部是在大四上学期,当时一方面是对这个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在之前的求职过程中我不太满意。”曾经前往西部工作的徐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她已经在西部干满两年回来,目前在上海理工大学读研。
不仅仅是去西部,现在毕业生选择“下基层”,还有很多种选择。华图教育研究员郑玉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除了去西部之外,还有“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渠道。
此外,据麦可思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2018—2022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重心持续下沉,越来越多本科毕业生选择到“县级城市及以下地区”这类小城市就业。
“现在不少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回县城,主要是由这几方面导致的。首先,从中央到地方都鼓励青年大学生下基层,这是政策导向。其次,大学生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叠加不少大学生家庭背景也来自基层,因此很多大学生回到了自己的成长地和生活地。第三,从就业压力来说,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时期,就业也进入转型期,面对这样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选择‘往回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王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毕业生选择下基层
现在回想起去西部的两年,徐宁仍然感觉非常充实。作为一位学历并不突出的高校毕业生,她在大四找工作期间并不顺利。
“大四下学期我尝试去找工作,但是求职过程我是不太满意的。一些HR可能根本就不了解你,却会对你说出一些很难听的话。”徐宁表示,这时正好有西部计划,她对面试官说“真的很想去西部”,并成功入选。
在去之前,徐宁做好了充分的吃苦准备,但到了西部之后,她遇到的上司和同事都很不错,感觉自己学到很多东西。
“我认为西部计划是大学生步入社会打拼一个好的过渡,不能看成是一个要获取多少利益的途径,而是要在这个过渡期中去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西部计划大部分都在体制内工作,工作的过程会锻炼一个人的理解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眼界。我建议大家都多出去走一走,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也会更清醒一些。”徐宁说。
郑玉婷表示,教育部在去年年底印发了《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继续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拓展实施“城乡社区专项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
目前,国家政策支持对于下基层有政策支持。比如,郑玉婷指出,在国考、省考中,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且考核称职(合格)的西部计划项目人员。从近几年国考中对于西部计划定向招录的规模来看,每年招考人数都稳定在两千多人,占总招考量的7%左右,总体招录较为稳定。
“从个人发展及就业来说,下西部无疑是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郑玉婷表示,“不过,一些西部地区比较偏远,条件较为艰苦,下西部也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综合考量,希望大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目前来看,以西部计划为代表的高校毕业生下基层,热度正在提升。比如,新疆日报近日报道,202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新疆专项志愿者招募人数大幅提升,成为项目实施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
另一种选择:回到县城
不仅仅是西部,目前不少高校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了小城市和县城。蓝皮书提出,应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县城就业比例明显上升,从2018届的20%上升到2022届的25%,增长了5个百分点。其中,男生从2018届的19%上升到2022届的24%;女生从2018届的22%上升到2022届的2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多位去县城的高校毕业生,他们有人考公考编,有人自主创业,有人在民企工作。蓝皮书数据显示,2022届本科生在县城就业比例最高的两大行业类,分别是教育和政府公共管理。其中,“教育类”就业占比为23.6%,“政府及公共管理”就业占比为14.9%。
周茉就是其中一员,她选择回县城体制内工作。“我的工作地点在家所在地的隔壁县城,两地发展水平相当、物价较低,房价也较低,生活成本会更划算一点。家人和朋友大多都在附近,便于日常走动,给人的归属感较强。”
相对于大城市,周茉认为,县城平台低,见识面不如大城市广阔、个人晋升机会不如较大城市,需要自己权衡。
和周茉相比,李静在杭州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回到县城创业,她感觉做精品盲盒这个行业有机会,曾回老家山东淄博下面的县城开店,但去年年底暂时停业了。“首先因为这家店的收益比较有限,我们卖的价格比较低,但房租比较高。再加上去年12月由于天气太冷,导致顾客比较少,让我们对今年的营业比较悲观。”
不仅仅有国内高校毕业生选择回县城,一些“海归”也选择回去。
赵琳在海外读完金融硕士之后,曾经选择去上海工作,但感觉在上海很难承担房子、车子,以及未来结婚、生育这一系列成本。“我当时觉得瓶颈期已经到了,需要选择到底是换个地方重新开始,还是继续在这个地方熬下去,跟很多人一起竞争一个岗位?最后我家里人会希望我回来多陪伴他们,我就选择回来。”
回到家乡之后,赵琳一开始很不适应,但在一段时间研究和考察之后,她将目标放在了精品面包店上,并成功实现了盈利。“我们客单价对县城的消费者来说算是比较高的那一档,主要针对县城的公务员、老师、学生等。不过盈利很一般,上个月付完所有的工资、水电,只盈利200元。没有让我贴钱,我已经万事大吉了。”
就业难点与突围
为何选择下基层、回县城?
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3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5.3%,与上个月持平。但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7.2%,较上个月的6.4%提高0.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不低。
其次,这与大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学历普遍偏高有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2022年,我国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口占6岁以上总人口的8.70%(这一数据是202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1.023‰,下同),拥有研究生学历占比为0.95%。
相对来看,大城市的高学历人口,比平均水平高出不止一筹。《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2022年,北京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口占6岁以上总人口的比例为25.82%,上海大学本科学历占比20.43%,天津大学本科学历占比17.34%。从研究生学历来看,北京拥有研究生学历人口占6岁以上总人口的比例9.01%,上海为5.40%,天津为2.11%,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王健指出,从全国来说,我国大学生的比例仍然是相对比较低的,尤其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在人口中占比偏低,但这里面呈现一个区域不平衡,比如北京和上海的高校集中,经济发达,这些大城市对于高校毕业生有虹吸效应。从历史上来看,大城市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吸引一直都在,因为工资高、高校多、资源集中,如果可以,人们肯定会选择大城市。
郑玉婷认为,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抑或是家乡,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职业规划、个人价值、生活期望等。不同的行业和岗位对工作环境和地域的需求不同。例如,一些农业、环保或乡村旅游等领域的岗位更适合在乡村发展;而金融、科技、文化等产业则更集中在城市或大城市。
“其实不管选择在乡村还是城市,都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策略,积极应对变化。”郑玉婷表示。
那么,如何让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好地“突围”?
“从大学生自我的就业决策来说,我认为首先需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我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孩子很快要中考,体育是单独算分,现在就出现了一个上门体育教练的职业。据我了解,其实这一块是非常缺乏人才的。第二,终身学习。有些人觉得不是学体育所以没办法上门教孩子,其实这是可以根据考试要求进行学习的。第三是要转变观念,不是学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学会骑驴找马,不要蹉跎就业时间,不要眼高手低。”王健表示。
(应采访者要求,徐宁、周茉、李静、赵琳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