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来了?“禁止添加防腐剂,冷链运输”是否会加剧预制菜行业洗牌?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获悉,预制菜国标报送稿已经出炉。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禁止添加防腐剂,同时必须冷链运输。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此举将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对去年“预制菜进校园”舆情的积极反馈。预制菜产业在新国标加持下,有可能迎来新发展。
国标的缺失,被认为是目前预制菜陷入舆论困境和行业乱象的根本原因。
去年9月,“预制菜进校园”话题热度飙升,网络口碑低于45分,网民评价态度偏负面。相关话题围绕“教育部”“家长”“学校”“孩子”等主体展开,与“审慎”“争议”“不宜”“担忧”“反对”“争议”等偏负面的形容词相搭配,预制菜进校园舆论抵制情绪强烈。
教育部认为预制菜“不宜推广进校园”,“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预制菜过去几年出现井喷式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也体现在企业数量上。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5165亿元,同比增长23.1%,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此外,艾媒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新增预制菜企业905家,其中山东省新增预制菜企业数量最多,占比达29.5%。
那么,随着国标的补齐,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不信任会得到解决吗?国标会加剧行业洗牌吗?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进校园的主要隐忧较为分散,最为突出的是担心预制菜添加防腐剂危害人体身体健康(41.8%),其次是担心食材不健康或保质期过长(40.8%)、缺乏监管或行业标准不统一(38.1%)。而本次新国标禁止添加防腐剂,同时必须冷链运输,因此,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不信任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国标的制定和实施可以规范预制菜的生产和销售,提高行业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从而增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感。
随着国标的制定和实施,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小企业和作坊可能会被淘汰出局,而那些符合标准的大企业则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此外,国标也可能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依据,从而促进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
预制菜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社会各界对预制菜产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预制菜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是推进“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是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对促进创业就业、消费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