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助力,这届年轻人重新爱上自行车
近日,拼多多发布百亿补贴消费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山地车、公路车、折叠车等平台整车的销量增长了56%;骑行头盔、骑行服、自行车码表等骑行配件的销量增长了76%。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公路车的销量增长最快,增幅超过180%。相较于擅长远行、越野的山地车,公路车更加轻便舒适,适合周末游、郊区行、城市行等城市短途骑行。无独有偶,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报告同样显示,今年“618”,骑行户外装备搜索量同比增长41.3%,自行车成为户外用品销量榜首,骑行头盔及公路车销售量均位居前十。
实际上,这股购车热潮由来已久。据京东发布数据,2022年6月,自行车成交额与往年同期相比,山地车增长70%,骑行穿戴设备增长100%,公路车增长120%。
如果说2022年的购车热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新冠疫情笼罩下人们对不戴口罩的渴望、对在地铁等密闭且高度聚集的空间中被感染的恐惧,那么发生在2023年的持续增长,则意味着自行车行业至少已连续两年处于增长爆发期,或将迎来“全民骑行时代”的狂欢阶段。
弗雷德里克·赫兰曾在《自行车的回归》一书中提到,人们在骑车时可以与周围的环境亲密接触,感受“现实的呼吸”。近年来,国内掀起一股骑行热。自行车,这个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代步工具,在生活压力和交通压力与日俱增、“大健康”理念逐渐普及以及共享单车行业蓬勃发展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重新成为人们追捧的“时尚单品”,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回望十几二十年前,全国各地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私人交通工具占主流地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小汽车被视作身份与经济地位的象征,成为新时代“四大件”之一;自行车则因价格低廉与相较之下的费时费力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常常沦为人们更新换代后的牺牲品。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一二线年轻人选择骑上自行车,试图在车把的扭转与车轮的运动中重新找回自由与掌控。透过绿道或非机动车道上一个个飞驰的身影,昔日的“自行车王国”风光似有重现之势。不同以往的是,这届骑行者大多是主动为之,其中不乏厌倦密闭空间的上班族、不愿候车的急行者、肌肉壮硕的骑行达人以及“轻运动”理念的追随者,甚至不少人是同时兼有以上几种身份。这个时代赋予人们重新爱上骑行的理由有太多太多。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而据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数据,截至2022年,全国有1亿多人经常性骑行,或把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有近千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
从中不难窥见,目前中国的自行车行业已拥有一群庞大且稳定的消费对象,但城市骑行如要朝“成为主流出行方式”方向发展,所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任何事物,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平淡发展或蛰伏后突然迎来爆发阶段,都往往容易暴露出一些原本尚未出现或未被重视的弊端或漏洞。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相扰就是其中的一大问题。如今走在马路上,常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开车的人觉得骑车的人不守规矩,骑车的人觉得开车的人不守规矩”。不少人会心生疑惑,奇怪为什么骑自行车、电动车上路不需要考驾照。其实,历史上确实有过自行车驾照,相关资料显示,自行车驾照在我国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民国。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退出历史舞台已有时日。
据了解,在骑行深度爱好者的圈子中,类似于“右手水平伸出、掌心向前,表示右转弯或右变道”“手臂向旁平举、掌心向前并前后摆动,表示超车通过”的手势是圈中老人深谙的默契。当然,这种在民间小众圈子流行的规则或许不是最佳的解题思路,更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但毋庸置疑的是,当骑行从小众文化重新变为大众风尚,普及或是建立一套更加与时俱进的、独属于非机动车的出行规则就成了一件不得不为之的事。
除骑行者本身缺少一套普适规则约束以外,一些城市以机动车道为主、忽视自行车路网建设的道路规划也对骑行者的行车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同时,由于2022年起的骑行热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小红书、微博等互联网内容分享平台,在疯狂涌入自行车店铺的“骑行爱好者”中,不少人并不清楚“会骑自行车”和“进行骑行运动”的区别,也不清楚山地车、公路车等运动自行车和一般常作为代步工具的普通自行车之间的界限,于是最后仅因外观好看、偶像同款等因素就盲目购买了不适合自己的车子,导致重金买来的车子“放在角落吃灰”甚至是身体受伤。
现阶段骑行乱象不少,诸多问题仍待解决,但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低碳出行意识和骑行安全意识的深入人心,如加快改善道路设计与交通管理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相继落地,人们的骑行体验会得到进一步改进,“Cityride”将成为城市生活的长期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