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卡牌盲盒乱象,一张卡牌评级后卖到21万元:未成年人的“社交密码”
7月29日,据央视财经报道,全国多地的市场上有一种叫做卡牌盲盒的产品,在未成年人群中无序销售。其中,卡牌具有普卡和稀有卡之分,为了抽到稀有卡,孩子们近乎疯狂地花钱,沉迷其中,有的孩子甚至声称能抽到稀有卡就是祖坟冒青烟,家长们对此很是苦恼。
为了让卡牌更具有价值,甚至为了这种卡牌能再次交易,很多消费者会将买到的卡牌拿到卡牌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卡牌评级机构通过卡面的品相进行分数评定。一张卡牌的价格从几块到十几块不等,而稀有卡则被炒到上千甚至上万元。卡牌级别越高价格也越高,这也让孩子们购买卡牌盲盒的目的从单纯地玩、收集,逐渐演变成赚钱和倒卖。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官方微博)
卡牌盲盒,作为盲盒经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凭借其精美的设计、丰富的卡种以及稀缺的稀有卡,迅速成为潮玩圈的新宠儿,尤其备受未成年群体的喜爱。随着抖音平台“代拆卡牌”直播的兴起,卡牌盲盒的人气更是高涨。
卡牌盲盒的消费属于兴趣消费。“兴趣消费”这一新消费概念是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和物质不断丰富的环境下产生的,也是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年轻消费群体自身情绪、意识和个性的一种表达。它指的是,在日常购物、娱乐花销上除了关注产品/服务的实用价值外,这一群体还追求产品/服务的社交、悦己、情感属性、文化属性等附加价值,甚至愿为这些附加价值产生的溢价买单的消费现象。为了与同龄人有相同的话题,卡牌盲盒成为未成年人的“社交密码”。
然而,这一看似无害的娱乐方式,却引发了未成年人消费的问题。从线下商场里的“专属拆卡座位”到线上的拆卡直播间,有的孩子花光零花钱购买各种昂贵的卡牌,有的孩子甚至偷盗家人钱财购买卡牌,一张张卡牌使得未成年人“集卡成瘾”。
卡牌盲盒乱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既有市场机制的缺陷,也有监管不力的原因。一方面,盲盒经济的本质在于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赌博心理进行营销。这种营销方式虽然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眼球,但也容易引发过度消费和不良消费习惯。尤其是对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盲盒经济更像是一个无底洞,让他们越陷越深。另一方面,监管的缺失也是导致卡牌盲盒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诸多漏洞。比如,在付款页面中默认勾选了“我已成年、同意代拆”的选项,无需核实下单人的真实年龄,就可以直接付款下单,这导致很多未成年人可以轻松绕过年龄限制进行购买。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 8 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 8 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对于未成年人购买盲盒,卡牌盲盒经营者应当明确提示其需取得监护人的同意,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在解决未成年人消费争议方面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