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换脸、“复活”明星,多少人沉浸在AI的表象里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金融风控,AI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然而,却有不法分子将AI技术应用在诈骗上。近年来AI换脸骗局频发,2024年年初,香港警方披露了一起多人 “AI换脸”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2亿港元。
“3·15打假”后,“AI换脸”骗局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近期不少逝世明星被AI“复活”,重新出现在屏幕前,也让大众唏嘘,这类“AI原生”背后的Deepfakes技术开始被大众所关注。
生成式AI模型是Deepfakes(深度伪造)的技术基础,而以“AI换脸”为代表的人脸伪造技术是Deepfakes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19年,艺术家Bill Posters和Daniel Howe联手广告公司Canny,创作出了一段引人注目的Deepfakes视频,该视频的主角为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这段视频中,扎克伯格仿佛坐在办公桌前,发表了一场关于Facebook数据掌控权的演讲,其言辞犀利,指出:“想象一下:一个人完全控制了数十亿人被盗的数据、他们所有的秘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未来。谁控制了数据,谁就控制了未来。”这段演讲的原始视频来源于扎克伯格在2017年的一次公开发言,而经过CannyAI的视频对话替换(VDR)技术的处理后,它呈现出了令人难辨真假的逼真效果。
画面中的AI版“扎克伯格”形象生动,仿佛是一位真实的新闻人物。词条上更是标注着“我们正在提高广告的透明度”,为这段视频增添了几分可信度。然而,这段视频迅速引发了Facebook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自此,Deepfakes技术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型的诈骗手段。
生成式AI不断进步,眼见不再为实
AI换脸、变声等新型骗局已经发生多起,令人防不胜防,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今年央视3·15晚会的曝光再次将人们的视线聚焦到了AI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上。
在2023年,由大模型掀起的AI热潮汹涌澎湃,各路大厂纷纷下场,从百度率先发布试图对标Chat GPT的“文心一言”,到阿里的“通义千问”大语言模型,再到360集团的“360智脑4.0”、腾讯的混元大模型等等,国内的“百模大战”愈演愈烈。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成像、AI仿声、图像生成等各种内容却成为了某些灰色产业的敛财工具。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AIGC行业核心市场规模为79.3亿元,2028年有望达2767.4亿元。随着生成式AI模型的不断进步,未来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技术的提升也会使得Deepfakes等安全问题日益难以被有效检测,这无疑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央视3·15晚会所曝光的AI换脸骗局只是冰山一角。据新京报报道,前不久,国内多地公布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其中有多起系“AI生谣”。不法分子利用AI“移花接木”拼成假视频,借此博眼球、赚流量、非法获利,以及利用“AI换脸”技术进行各式诈骗,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2024年初,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出现,对于这些AI造谣、AI换脸骗局而言,能够实现更逼真的效果。Sora模型能够生成高度逼真的视频内容,使得假视频与真实视频几乎难以区分。这种技术的发展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除了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进行诈骗外,还有人开始尝试利用AI换声换脸技术来“高效”制作短剧了。短剧概念的爆火,让演员的片酬水涨船高,也直接导致了短剧的成本变高。随着国内监管红线收紧,题材重复饱和、行业加速内卷,不少短剧厂商纷纷将目光转向海外,把短剧中华人演员的面孔替换为外国演员的模样,成为一些短剧公司低成本出海的新思路,对此一些网友表示:难道你小子竟是天才?但也有更多的网友质疑,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对于消费者的欺诈吗?
随着AI时代的到来,“眼见为实”的观念已经过时。AI生成的假视频、假音频已经日渐泛滥,因此,对AI技术和工具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2023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对“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布违法信息”的情形,依法从重处罚。
2024年3月13日,《人工智能法案》在欧洲议会通过,成为全球首个“AI法案”。
除了从政府的角度对AI技术进行监管外,企业和平台也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审核和管理。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和删除虚假信息,防止其传播和扩散。公众也应提高警惕,增强对AI骗局的识别和防范能力。消费者在面对可疑信息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同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
AI“复活”明星,是缅怀还是生意?
如果说AI换脸、变声等视频是基于真视频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装”的,那么“复活”明星这类“无中生有”的视频更让人感受到技术的先进了。
最近,一位博主利用AI技术生成视频和声音,将已故明星李玟、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人“复活”在公众视野中,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和热议。在相关视频的评论区,有些人甚至打着温情的旗号,借机进行AI技术的推广和收费服务。对此,乔任梁的父亲表示无法接受,并希望博主能尽快下架这些视频,因为他认为这种行为未经他们同意,就像是在揭开他们的伤疤。目前,该博主的账号下已经看不到之前发布的这些AI复活明星的视频了。
(图片来源:抖音)
仅需一张照片、一段声音,再配上几十上百个定制的文字,逝去的人仿佛就能重新“活”过来,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甚至能“开口”说话。人们在惊叹AI“复活”技术日益先进和智能的同时,也对这种“复活”明星、亲人的做法所暴露出的“失控”一面表示深深的担忧。
据报道,如今“复活”逝者的服务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提供这种服务的个人和商家数量快速增长,他们声称只需花费10元至数百元不等,就能生成高度还原的“复活”视频。小编在电商平台搜索相关服务时,发现也有不少人购买。
(图片来源:淘宝)
然而,AI“复活”服务自诞生以来就一直饱受争议。支持者认为这种服务形式新颖、成本不高,通过隔空互动可以寄托对逝者的情感慰藉。而反对者则认为,这项技术无疑是在“揭活人的伤疤”,甚至可能侵犯逝者的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
显然,当涉及到逝者这一特殊群体时,AI“复活”服务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文情感、社会伦理、公序良俗等多重因素。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审慎思考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确保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社会,而不是带来伤害和困扰。
AI换脸和“复活”明星的技术背后,实际上都是深度学习、图像处理和语音合成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应用。通过收集目标人物的影像和音频资料,AI模型能够模拟其表情、动作和声音,从而生成逼真的虚拟形象,这种技术的出现,让我们有机会再次目睹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艺人的风采,无疑是一个技术奇迹。
然而,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往往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在AI换脸和“复活”明星的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隐私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收集和使用目标人物的影像和音频资料,必须得到其本人或家属的明确同意,否则就可能侵犯到他们的隐私权。此外,AI技术的滥用也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和误导公众,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AI换脸和“复活”明星还涉及到伦理和道德层面的考量。在追求商业价值和市场热度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多地考虑人文关怀和尊重?让已故之人“重现”在大众视野,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关注和热议,但对于逝者和家属来说,却可能是一种伤害和侵扰。因此,在使用AI技术进行这类操作时,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尊重逝者和家属的意愿和感受。
此外,AI换脸和“复活”明星也对娱乐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这种技术为娱乐市场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通过利用AI技术复活已故明星或进行虚拟角色的创作,娱乐公司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粉丝,提升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这种技术也促使娱乐产业不断探索新的创意和表达方式,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娱乐产业过度依赖AI技术的风险。虽然AI技术能够带来许多便利和创新,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娱乐产业过于追求技术的炫耀和表面的华丽,而忽视了作品的内容和质量,那么最终可能会导致产业的衰败和观众的流失。
从利用AI技术换脸娱乐乃至诈骗,到网友通过AI技术让已故明星“重现”在大众视野,这些事件都让网友们对AI技术感到震惊。然而,这些现象也引发了我们对技术伦理、隐私保护和娱乐产业边界的深入思考。
仅为娱乐的AI换脸视频和“复活”明星视频都只是AI技术在娱乐产业中的一次重要尝试,它展示了技术的无限可能性和巨大潜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技术并非万能的,它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同样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在尊重技术伦理和人文关怀的前提下,探索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技术应用模式,让AI技术真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