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要“问界”了?华为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2024年9月10日,华为见非凡品牌盛典及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在深圳举行,问界M9大五座车型、鸿蒙智行首款智慧轿跑SUV智界R7多款新品重磅亮相,并揭露鸿蒙智行“四”界蓝图——问界、智界、享界、尊界。
(图片源于华为新品发布会直播)
此前,华为将持有的数百枚“问界”“AITO”“AITO SELECT”“DESIGN FOR AITO”等文字和图形商标转让至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据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显示,此次转让的商标国际分类涉及运输工具、科学仪器、广告销售等多个领域,全面覆盖了问界品牌在市场中的各个应用场景。这一举动似乎更加明晃晃地表现出“华为不造车”的坚定立场。
AITO问界与赛力斯与华为
华为不要“问界”了?
从赛力斯最新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来看,公司的业绩表现十分亮眼。半年度营业收入达到650.44亿元,同比增长489.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达16.25亿元。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离不开问界。根据赛力斯4月至6月的产销快报显示,问界系列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产量为99,084辆,销量为98,537辆。
(图片来源于赛力斯2024年半年度报告)
回顾过去,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始于2021年4月。当时,双方正式宣布开展深度合作,在技术、产品和渠道三方面进行深入融合。赛力斯负责生产汽车硬件,而华为则提供鸿蒙操作系统,即HarmonyOS智能座舱,为车辆注入智能化的灵魂。同年12月,AITO问界品牌正式发布,此后陆续推出问界M5、M7、M9等系列合作车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图片来源于问界官网)
那么,为何在问界品牌销量持续攀升之际,华为会选择将商标转让给赛力斯呢?
对此,赛力斯方面表示,此次收购华为持有的全球所有类别“问界”及相关商标权及申请权,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本次交易不影响双方联合业务的开展,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基于产品与品牌市场认知的一致性,本次交易相关标的资产将专用于双方联合业务,将进一步保障了AITO问界的长远发展。
而华为回应时表示,华为将问界等系列商标转让给赛力斯,同时华为将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华为一贯坚持不造车,而是利用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持续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华为将继续与车企为用户打造卓越的智能汽车产品,提供极致的智慧出行体验。
华为——“不造车,但帮助车企造好车”
关于华为是否涉足造车领域的话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开拓汽车业务,华为在2019年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华为车BU)。最早,这个部门与车企合作有三种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HI(HUAWEI INSIDE)模式、智选车模式(现称为“鸿蒙智行”)。据悉是当时手机业务被制裁,华为终端需要新的产品来支撑业务收入。
然而,尽管外界一直猜测华为会涉足造车领域,但华为方面多次重申不造车的立场。从任正非签发文件强调“华为不造车”到余承东接手车BU并主推智选车模式,再到任正非再次签发公告重申不造车原则,华为在造车问题上的态度始终如一。
这与华为明确的战略定位与价值主张有关。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定位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提供技术、研发、渠道支持,但不直接参与汽车品牌的制造。这种定位有助于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保持中立性,与多家车企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和推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有助于华为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从而不断优化和完善其产品和服务。华为不造车的决策符合其长期价值主张,即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选择避免了与车企的直接竞争,有利于维护整个汽车市场的生态平衡和健康发展。
此外,造车是一项资本密集型的工程,汽车市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直接涉足汽车制造将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华为选择不造车,可以避免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汽车制造领域,从而保持其在其他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保持其在智能汽车市场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问界品牌的成功以及鸿蒙智行车型的不断推出,华为智选车模式已成为造车合作的商业范本。除了问界之外,华为还与奇瑞、北汽、江淮等车企合作推出了智界、享界、尊界等品牌。这些品牌的相继发布不仅丰富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华为将继续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技术、体验远超业界水平的优质产品。”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
2024年8月20日,长安汽车与华为全面战略合作暨阿维塔投资引望公司的签约仪式举行。引望的成立,正是华为车BU从业务单元升级为独立公司的标志。公告显示,引望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包含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车载光等业务板块。
为什么华为坚决不造车?
2024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0%大关,达到51.1%,较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然而在众多造车新势力中,只有理想汽车和赛力斯实现了盈利,小米透露每辆车亏6万,零跑卖一台亏3.78万,极氪一台亏6.1万。反观华为,作为主机厂的合作伙伴,车BU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近期,车BU在长达5年的投入期之后,开始释放盈利信号。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引望分别亏损75.87亿元和55.97亿元,2024年上半年则扭亏为盈,净利润为22.31亿元。
(图片源于《赛力斯: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
这种选择规避了造车的高风险,虽然限制了品牌效应的发挥,但为华为在汽车产业链中赢得了重要地位。有网友表示“华为的目标似乎不是成为一个汽车品牌,而是要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英特尔。”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对此观点表示,华为不直接涉足造车领域的决策是明智的,它选择为众多汽车品牌提供智能系统的“心脏”与“大脑”。这一战略定位,让华为在智能汽车时代的竞争中占据了技术制高点,类似于PC时代的Intel或微软,通过构建强大的生态系统来引领行业发展。
“问界的问是询问、探路的意思,我们第一次跟赛力斯合作,做的是全系列SUV。智界是打中高端、中档车,有轿车,也会有SUV,产品会做一些差异化和区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享界是打行政高端的用户,可以商用,也可以家用。”2024年5月,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跟江淮合作的智选车则非常高端,对标远远超越迈巴赫、劳斯莱斯Phantom。
华为智选车的“朋友圈”侧重定位各有不同: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AITO问界,侧重新能源SUV车型;和奇瑞合作瞄准的是纯电轿跑车型;和北汽蓝谷将推出的是细分领域的高端智能纯电动轿车;而华为和江淮汽车合作开发的尊界则是超高端定位车型。
从“问界”“智界”到“享界”,鸿蒙智行与赛力斯、奇瑞、北汽等合作伙伴携手共进,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共同构建了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智能汽车生态圈。在华为的硬核技术加持下,鸿蒙智行不仅为合作伙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取得了斐然的销量成绩。2024年1-8月,鸿蒙智行全系累计交付272136辆,稳居30万以上新能源车型总销量榜首。问界M9连续五个月稳居中国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量榜首。问界新M7上半年累计销量也突破了11万辆。
(图片源于鸿蒙智行官方微博)
华为这盘棋或许会越下越大,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华为而言,构建庞大其智能生态体系才是目的。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智能系统,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程序软件集合,而是基于AI和大数据深度融合的算法模型。构建这样的模型需要海量的数据进行持续训练和优化,这是单个汽车制造商难以独立承担的任务。华为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技术积累,正逐步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对于智能汽车未来发展,张毅认为,随着智能汽车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华为的这一战略布局将对其生态系统构建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几年内,有望引领行业变革。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也将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那些能够专注于自身专业领域、不断提升智能优势和用户口碑的企业,将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规范化,企业的成本也将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