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草经济”社会问题分析:超七成消费者曾受“虚假种草”影响
自去年12月启动“虚假种草”专项治理以来,小红书封禁近百个品牌及线下商户,处理相关虚假“种草笔记”超过17万篇,关停违规账号五万多个。
“种草经济”可带动中国消费水平提升,但保护消费者权益,杜绝虚假宣传,让消费者买得安心、用得放心、消费顺心,才更有利于这种“网红经济”健康发展。
近八成消费者知道“虚假种草”的存在
调研数据显示,有78.9%的消费者表示自己知道部分平台有伪造“种草笔记”的行为。但大部分消费者仍表现出正向的态度。其中,超过60%的受访者觉得无所谓,自己消费比较理性;22.5%的人则认为“种草笔记”都是别人的经验总结,应当支持;还有17.4%的用户被欺骗过,表示不再信任“种草笔记”。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广大消费者在消费时要冷静、理性,对各网络平台中流行的“种草笔记”仔细辨别,避免被营销广告错误引导,冲动消费。同时,平台方应负起主要责任,加强内容审核,针对形式雷同或相似的“种草笔记”进行严格甄选。
超过七成消费者受“虚假种草”影响
调研数据显示,有72.4%的消费者表示受到过“虚假种草”的影响。“虚假种草”产生多种不良后果,例如,56.7%的受访用户表示,去旅游的景点与平台推荐的景色不一致,心理落差较大。如今很多人的修图技艺精湛,有时为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而过度修图。
其次,47.2%的消费者感觉购买的商品质量存在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另外,有近四成的消费者认为购买了很多没必要的商品,浪费金钱。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消费者需要对被种草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购物把关,选择相对合适的商品。但面对“虚假种草”时,种草攻略变成营销手段,改变了分享好物的初衷。商家找水军,不管是普通素人还是网红达人,进行虚假宣传这种行为本身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一种侵犯。
“种草”社会关注情况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俊海教授指出,根据广告法等相关规定,以虚假宣传、引人误导的内容欺骗消费者的,相关人员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洪涛所长则认为,监管部门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应及时介入调查,防止不良后果扩大。
“种草”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文化,本无可厚非;但对于以营利为目的,故意发布内容不实的“种草笔记”的行为,监管部门和相关平台不应放任。专家建议,相关互联网平台应负起主要责任,增强人工对内容真实性及质量的把关,对形式相似的“种草笔记”进行严格甄别。
数据显示,与种草相关的话题达到上亿的阅读量以及上万的讨论度。随着种草乱象频发,“虚假种草”相关话题在网络上曝光度较高。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评价“虚假种草”乱象侵犯消费者权益,亟待规范整治。